翻开《习近平福建足迹》,有一则小故事很有启示。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南平市光泽县调研。在与江西省紧邻的止马镇杉关村,习近平下车后与几位在农田里干活的农民聊起来。聊了半晌,经省直机关同志提醒,几位农民才知道眼前的人是“我们自己的省长”。又问为何不知省长模样,农民解释是因为这里不通有线电视,靠近江西,新闻里看到的都是江西的省长。一问一答,大家都笑起来。
农民反映说,因为这里是两省边界,长途电话不通,要到邻近的江西省的邮局打电话到省内,省内长途变成了省际长途,既要多花钱又不方便。这次调研以后,有线电视和长途电话很快覆盖到靠近省边界的偏远地区。
几位农民不知来调研的领导是谁,事先也并没有任何准备,可以看出这是一次随机调研。“临时下车”,让调研充分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里,掌握到他们的急难愁盼,实实在在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融洽的气氛,也让田间地头的“拉家常”成为日后的美谈。
为了深入群众、了解实际,调研从来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些涉及民生的调研,如果去的都是精心准备、“拿得出手”和光鲜亮丽的地方,自然发现不了真问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依然很远。而那些不被注意的“后院和角落”,往往才是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才有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真问题。
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被看见和重视的困难,往往需要走心才能发现。多一些调研“自选动作”,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领导干部应当把随机调研当成习惯,常去不特定的地方走走看看,以平常人的身份走进老百姓的真实生活里,不必大张旗鼓,不必提前打招呼,不做表面文章,这样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想到的都是具体的,解决的都是关键的。人民群众也最需要这样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