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失败有保障、成功有激励”的创新创业生态,坚持“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类项目、前瞻颠覆性研究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中,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从算法优化到产品研发,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扛起重任。青春力量与前沿科技深度碰撞,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组织部门要当好青年人才的伯乐和后勤部长,助力更多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建功立业。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唯有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营造大胆使用、放手创造的良好环境,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赋予其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才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在营造鼓励创新、成果赋权的良好氛围上做加法,在行政干预、考核负担的制度成本上做减法,为青年科技人才营造一个没有束缚、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鼓励青年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跃升发展。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破除“四唯”问题,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让青年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探索,若缺乏包容失败的环境,青年科技人才难免畏首畏尾,在关键领域止步不前。“杭州六小龙”团队,正是在杭州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唯有以制度化的宽容为后盾,营造“失败有保障、成功有激励”的创新创业生态,青年科技人才才能坦然面对科研风险,真正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冲击科技“无人区”、跨越创业“死亡谷”。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容错纠错机制,对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前沿研究给予充分试错空间,消除“怕失败”的心理包袱。坚持“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类项目、前瞻颠覆性研究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环境好、服务优,则人才聚、事业兴。要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放眼国内,从苏州工业园区“多链融合”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团建工作,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做优人才“增值服务”,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再到上海浦东打造高层次青年人才宜居社区……各地正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投身科技创新。要健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普惠支持举措、服务保障体系和福利待遇体系,坚持“服务围绕需求转、资源跟着人才走”,打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聚焦工作生活“关键小事”,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供给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轻装上阵。要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构建“一人一策”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支持。要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完善协调的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体系,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竭尽所能、潜心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