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吹响人才“进村号”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10:29 作者:夏梓源 蔡灵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作出了战略规划。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不断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涌现。

人才至则人气旺、乡村兴,然而,还有部分人才未进先怯,担心难有作为,乡村振兴面临“愁”和“盼”的人才困境。这看似是城乡硬实力和软实力碰撞的结果,实际是部分人才有恐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难预见性。相比城市,“家底薄”的先天劣势限制了乡村平台能级和孵化能力的“天花板”,导致乡村虹吸力不足。人才入乡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找准外引内培的“平衡杆”,揭下农村落后的刻板标签,吹响人才“进村号”。

吸引人才纷至沓来,少些怀才不遇的隐忧、多些大显身手的期待是关键。要以释放乡村资源增值增收潜力为切口,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类型,差异化培育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带动效益明显的富民产业,精准提升农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能级,配套绘制科研精英、青年创客等各类懂土地、懂农民、懂市场的“在地化人才”需求图谱,按人索骥在经费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多予以关注,让平台有赋能、人才真松绑,推动“希望的田野”孕育新希望。积极引导村民扭转“领地意识”,善待入乡青年,变房东租客为合作伙伴,让人才切身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

引进容易留住难,事业上真金白银支持,生活中真心诚意保障,人才方能不止“来一阵子”。要提档升级“类城市化”的乡村生活服务供给,通过全方位补齐交通、购物等乡村生活要素短板,真正缩小软环境的“感官差距”,让人才不愁吃住、生活有味。人才入乡难免有“拖家带口”的顾虑,要理解人才所忧所困,在配偶随迁、双亲养老、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上给予长久稳定的政策支持,探索“人才飞地”等弹性缓冲区块,持续涵养安家更安心的创业就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来源于“自给”的硬实力,“活血”如果只输不造,一旦黏附力下降,乡村振兴就容易“急刹车”。要深度贯通政、校、村、企协同交叉育人路径,重点面向乡村闲散劳力、农民工等新就业群体,分类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创业人才、生态农技人才等多元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从源头上破解“有活没人”和“有人没活”的窘境。本地人才跳起之后,能摘到桃子才更有动力,要探索更多适用于“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工匠的评价认定体系,细化乡村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和薪酬发放标准,强化“凭本事说话”的荣誉认可和身份认同,最大程度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