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图)
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政策规定实施以来,基层负担明显减轻,各类文件会议、考核指标、简报专报的数量显著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减负政策落实过程中,少数地区搞“数据工程”,把工作重心放在“卷”各类数据上,而对于减负实效却缺乏关注。
减了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策落实情况,但不能全面展现减负的成果。如若执着于“以数问效”,往往会掩盖问题、模糊矛盾,甚至催生新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地区文件会议虽然减少了,却在形式上搞变通,变红头文件为无头文件、变召开会议为口头通知,实则并未减轻应减之负;再比如,有的地区考核指标虽然减少了,但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赋能机制,基层活力没有充分释放,也未能更好地担负起应尽之责。凡此种种,看似在数据上追求达标,实则在下表面功夫,不利于减负持续向治本深化。
不搞“数据工程”并非不重视减了多少,而是要确保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减负实情。要挤干减负数据“水分”,把基层负担减少的真实情况摸清楚,深入研判政策落实的效果,找准减不下去的堵点。同时,在摸清负担“变量”的基础上,也要把负担“存量”找出来,不可因完成了指标任务就对留存的负担置之不理,而是要保持“一减到底”的态度彻底清除形式主义顽疾。
为基层减负,压缩数量是手段,提质增能才是目的。减负不能止于数据上的“一减了之”,要积极探索赋能机制,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和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提起来。要建立科学的减负评价机制,把减负评价的重点放在群众满意度有没有提升、为民办实事数量有没有增加上,促使基层干部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为民服务中,切实把减负成果转化为惠民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