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策部署和贯彻落实之间,存在一个政策分解、任务分解的过程。倘若分解不当,往往会产生错误或偏差,造成“分解谬误”,既影响改革成效,又可能折腾基层,给基层工作添堵。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也通报过相关问题。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在不具备创建示范活动开展权限情况下,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并将上级单位“两年一创建”的频次加码为“一年一创建”,将上级单位下发的98项评价指标层层分解为179项打分标准,导致有的申报学校准备了约1000项评审材料,给基层学校增加负担。
产生“分解谬误”的主要原因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实事求是,玩假的虚的,不干真的实的,直接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影响高质量发展成效。一些官员头脑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谓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关着门“拍脑袋”决策,简单机械地将整体任务分解,缺乏针对性和细化,导致任务推进时出现问题。此外,这也和一些部门分配任务喜欢向下层层加码有莫大的关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层层加码、滚雪球式摊派任务,基层自然是不堪重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必然大打折扣。
别让“分解谬误”折腾基层,增加基层负担。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深入理解和把握政策精神。在制定和落实分解任务时,必须学懂弄通悟透政策精神,准确理解每项决策的背景、定位、指向和内涵,确保分解得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具备可操作性。要强化大局观、系统观、全局观。在分解任务时,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政策之间的衔接和互补,避免出现政策“打架”现象。
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为了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将不同的职能和责任分配给成员,这样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从而更好地协作和配合。各部门在抓落实往下分配工作任务时,一定要多一些调查研究,多一些敞开大门决策,避免“分解谬误”折腾基层,给基层工作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