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头事已告一段落,却偏要刻意磨蹭,宁愿整个办公楼人去楼空;明明一项工作可以早早布置,却偏要下班后大张声势传令、大张旗鼓发布……
在基层调研中,有群众对此类现象一针见血:就是“假积极”!很明显,假积极与假作为异曲同工,某种程度上是假作为的外溢衍生与扭曲变异。
然而假积极与假作为相较,终归还是有些许差别的。比如,假作为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怠政;而假积极却是大费周章装腔作势,生怕被别人说“懒”。正因如此,假作为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假积极则常为不明真相者点赞,极端时甚至成了“爱岗敬业模范”。
实事求是地讲,时下类似情形不少,由此应当引发思考——积极值得赞许,为何要故弄玄虚、似是而非地假积极?或许真正的答案,正与两种“积极”的后续效应有关。换言之,真积极意味着百倍的精力、辛勤的汗水,而且有时付出了也未必能快速达到预期目的、既定效果。相反,假积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始终能聚焦他人的目光,“视觉效果”特别出彩。
假积极的危害性不容小觑。一方面,如此“积极”,徒耗人财物力,到头来事倍功半不说,甚至原本的积极因素也被磨灭殆尽。另一方面,假积极的本质是求关注,若任此风蔓延,只会让更多人效仿,形成“在岗位、不在状态”的不良氛围。事在人为,事靠人为。这里的“为”绝非假积极,而是一是一、二是二,谋实事、出实策、用实招、求实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犹记《红楼梦》中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总绞尽脑汁搞假积极那套,早晚会“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