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投资于人”,重点是促进群众增收,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让民生持续改善。
打开民生新空间、拓展消费新需求,需更好“投资于人”,把投资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的实事,将人民群众的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年,陕西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1119.1亿元,增长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8.3亿元,增长10.3%。陕西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以民生的“暖”促经济的“稳”。今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20元、30元、5元。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让民生更有保障。
从以往侧重于对物的投资转向重视对人的投资,不仅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还是更好地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对未来更有信心,进而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拉动消费增长。
“投资于人”,要聚焦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
就业是民生的基石,是“投资于人”的核心所在。当前,稳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如何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彰显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陕西今年要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等目标,需要加强资源统筹、扩大民生投资、优化工作举措,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
为此,要精准帮扶,全省保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210万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加强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低收入群体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做好保障,让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投资于人”,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关乎未来的投资,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我们坚持“投资于人”的民生导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更加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让群众的焦虑更少、信心更足,以此汇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