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竞放,侗歌悠扬,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春意盎然,一派生机。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察看侗寨风貌和旅游商铺,了解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参观特色产业基地。看到侗寨保护得好、侗族群众生活幸福,他高兴地对簇拥过来的村民们说:“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来到贵州,第一站就走进民族村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贵州之行,每次都会走进村里与乡亲们共话发展,每次关于脱贫及乡村振兴都是他思考的重点。2015年6月,脱贫攻坚战即将打响之际,总书记走进遵义市花茂村,看到脱贫致富成效显著,他对乡亲们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21年春节前夕,在“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时,总书记来到毕节市苗寨化屋村,指出“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今年春耕时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最后一年,总书记又一次踏访贵州农村。始终如一的牵挂、温暖人心的话语,寄予着总书记对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念兹在兹,也再次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一个地区也不能掉队,一个群众也不能落下。
那么,如何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如何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越过越红火”,腰包鼓起来是硬指标,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乡村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民群众才能持续增收致富。曾经的花茂村、化屋村,正是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有“侗乡第一寨”美誉的肇兴侗寨,立足当地民族特色,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带动2000余村民就业创业。近年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乡村富民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只有产业红火起来,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越过越红火”,精神富足起来必不可少,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日子红火既要体现在收入上芝麻开花节节高,还要体现在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既要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等硬件,还要丰富乡村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等软件。近几年,贵州“村超”“村BA”等文体活动圈粉无数,在带给当地群众精神滋养的同时,也重塑着乡土文化的自信。从乡亲们的神情里、眉宇间、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他们精神的充实、愉悦与丰盈,就能感受到他们由内而外洋溢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是对“越过越红火”最有力的明证。反之,如果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乡亲们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劲儿,就要检视存在哪些问题和偏差需要调整和改进。
只有乡村振兴搞好了,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乡村振兴是“越过越红火”的实现路径,“越过越红火”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和检验标尺。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亿万农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