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江西省德安县对近3年来全县13个乡镇承担的工作事项全面起底,发现每个乡镇所需承担的各类事项竟达1100项。
根据上级部署,该县通过明晰县乡权责边界,目前乡镇基本履职事项清单平均116项,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平均71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平均133项,基层负担为之大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将自身职责下沉到乡镇(街道),导致基层有的地方“小马拉大车——有心无力”。
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务超载”。乡镇(街道)在承担基层党建、信访维稳、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常规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上级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转化过来的“重要任务”。同时,乡镇(街道)直接面对生产生活一线,自然灾害、疾病传播、舆情热点等各种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任务繁重成为基层治理的突出特点。
“责任超载”。一些地方的上级部门和单位开个会、下个文件就可以将责任下推给基层,美其名曰“压实责任”,自己当起“甩手掌柜”,而基层无力拒绝,只能听之任之。
“压力超载”。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时间紧迫、要求严格,而基层一人多岗和一岗多责是普遍现象,人手紧缺成为常态。一些基层干部“连轴转”的同时,还要随时被考核、被监督、被问责,久而久之难免身心俱疲。
“能力超载”。面对越来越重、越来越新的工作任务,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一些年龄较大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年轻人,由于工作时间短,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本领不强,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二
基层治理中资源、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小马拉大车”难题,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职责同构”推波助澜。当前,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方面,基本上是“上下对口、左右对齐”,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这就为上级部门责任下卸提供了方便,“理由充分”地将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任务下转,致使基层包揽了大量“不该管”事务。
“属地管理”好经念歪。属地管理原则,对明确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很有必要。但现实中,属地管理常常异化为一些地方上级“甩锅”的工具,让基层成为各种任务的“接盘侠”,使工作杂、任务重的基层干部更加“应接不暇”。
“顶格管理”雪上加霜。一些上级部门和单位为了体现对工作的“高度重视”,一切按照“上限”部署,追求“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只提高标准不考虑实际,只传压力不给条件,事事要求“顶格管理”,致使抓落实的基层干部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境。
“层层加码”火上浇油。一些部门和单位在部署下达工作任务时,为了避免被上级追责而自我加码,在原有基础上拔高工作标准,从而为自己预留更多的操作空间,导致越往下走标准越高、要求越多、责任越大。“层层加码”这种做法,使得基层落实起来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这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关键之举。
坚持立足法定、依法履责,为“车”减负。
法无授权不可为。编好用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必须坚持立足法定、依法履责,依据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划分职责权限,做到收放有据、各归其位、没有遗漏。
一方面,坚持权责匹配导向,合理设定基层行政权力事项,让基层干部明明白白履职。另一方面,建立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关注新变化,通过合法性审查允许清单外事项进入,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项排除。
坚持责权一致、责能一致,为“马”赋能。
责权一致、责能一致,是公共事务得以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撑。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有关部门随意“甩锅”。
坚持减负赋能、治理提效同步,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下沉,改变“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关系,确保乡镇(街道)有关职责接得住、履行得好。
坚持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理顺上下职责关系。
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覆盖面广,涉及职能部门多,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
坚持自下而上、上下联动,进一步理顺县乡职责关系,压缩权力交叉模糊地带,切实解决职责交叉、权责不明、办事推诿的问题,充分调动基层与上级职能部门两个积极性,激发双方实干担当积极性。
坚持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用制度维护基层职责刚性。
清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将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就要有强大的运行机制作支撑、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保障,着眼建、管、用一体推进,运行、评估、考核相互衔接,推动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制度体系,让基层履职事项清单能扎根基层、有长久生命力。
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为基层减负,就能助力服务“加速”,推动干部“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