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这一重要指示,既指出了扩大就业的必要性,也揭示出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的重要性,为我们做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如何通过发展和培育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如何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这些问题,总书记念兹在兹。早在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就强调,“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22年7月,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情牵百姓、心系民生的情怀,明确了以高质量产业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方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扩大就业容量就是让更多劳动者有活干。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力数量庞大,其中农民工总量近3亿,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扩大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容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极其重要。稳住他们的就业,就稳住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也就稳住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挑战,部分企业用工量下降,群众就业面临一定压力。此外,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些地方的产业发展趋向智能化、机械化,许多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一些需要人工的就业岗位变少。压力之下,如何扩大就业容量?
一方面要在就业主体上做文章,让更多劳动者深度嵌入产业链条。这就需要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时时考虑“人”的因素,将“人”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与“人”建立更强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是关键一环,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让农民群众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大乡村工匠和城乡地区劳务品牌培育,增强城乡就业群体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数量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城镇产业和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很多新消费、新模式吸引了不少新农人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在此基础上持续扩大就业空间,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如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鼓励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从而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形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要注意的是,扩大就业容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与提升就业质量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有活干,还要表现为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实现这样的效果,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要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要持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让他们获得更多安全感。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通过多方携手,一定能持续做大就业“蓄水池”,更好回应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