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善听“民声”才能更好惠“民生”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3-17 10:10 作者:王相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活力。民生持续改善,既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和民生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党员干部要积极倾听民声,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听民声、惠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重要方法。早在他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当场询问意见、解答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场院中、村寨凉亭里、民居屋檐下,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群众亲密围坐、问计问需的身影。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才能把民生工作落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生需求也步入了新阶段、发生了新变化,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如何把“民声”所盼变为“民生”实绩,映照着初心使命、考验着责任担当。特别是对于市级层面来说,既承接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又肩负着做好市域和所辖县区工作的重要职责,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城乡更美丽、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为民造福的具体行动上,既擘画好发展“大棋局”,又常念民生“冷暖事”,校准政绩观、大局观、人民观、公仆观“四种观念”,加快把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把民声作为第一导向、民生作为第一政绩,让群众满意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我们每一名干部的努力,都关乎万家灯火、连着万千百姓、影响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最基础、最普遍的需求,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最基础的着力点。这要求我们始终把民生作为第一政绩,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到基层一线多坐坐“热炕头”、多唠唠“家常嗑”、多问问“怎么办”,从群众所感所思中考量什么是好事实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突破口和改进方向。坚决纠治工作重“形”不重“效”、重“痕”不重“绩”的错误倾向,少做一些锦上添花的虚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以民声为出发点、以民生为落脚点,站在全局角度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任务落实。为民办实事是一项系统工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行,“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更不行。必须坚持围绕民声惠民生,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和工作发力点,统筹谋划开展各项惠民举措,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当前正值“十五五”规划启动编制工作的关键节点,我们更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主动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企业车间等困难大、问题杂、矛盾多的地方,全方位、多角度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变“我觉得”为“群众觉得”,在本地区本领域重要工作、重大决策、重点项目谋划布局中,始终与民生之需相呼应、相协调、相统一,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清单”、民生的“问题清单”变成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

毫不犹豫回应民声、毫不动摇普惠民生,集中全部力量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当前,外部环境巨大变化使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但从“国家账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支出依旧用于民生,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安排教育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085亿元,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765亿元。对待民生工作,坚决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福祉。特别是财政不发达地区,更要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疾苦,集中有限资源力量办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看到变化,持续为民生“加码”、为生活“提质”、为幸福“升温”。

遵循民声信号、投身民生发展,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党员两腿土,群众不添堵;干部两脚泥,群众心欢喜”。紧跟民声抓民生,就是要“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以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简单来讲,就是老百姓希望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老百姓不希望我们干什么、我们就不干什么,怀着感情、带着责任、扑下身子,从群众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长期存在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做到承诺必践诺、交账必清账,实现“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吉林省四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