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建的台账,请查阅”“这是我们的记录本,请检查”……基层面对上级考核时,主动“加压”“增负”是一种惯性动作。一边是上级部门积极为基层减负,一边却是基层单位在工作要求范围外的“自我加压”,背后的根源值得思考。
近年来,随着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措施的推进,基层“松绑”的积极变化随处可见。牌子、考核组、表格、会议、量化打分、汇报PPT、工作微信群等诸多形式主义的载体少了,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然而,当上级部门到基层调研时,一些基层干部仍依照“惯例”,继续提供详细材料以示“重视”,折射出基层对上级“轻车简从”“脱虚向实”的作风转变还处于观望状态,想着“礼数多,人不怪”,甚至是抱着“有备无患”的念头——这一次不检查,难保下一次就不需要,提前准备好总没错。
基层“宁多勿少”,上级“不尴不尬”,事情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基层干部存在路径依赖,不仅担忧基层减负出现“翻烧饼”的反弹回潮,还纠结于多年形成的准备材料、收集台账、制作展板等一系列迎检手段“无用武之地”后,该怎样向上级展现亮点。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到基层推动工作的扎实作风与新方式还没有立起来,“四下基层”工作法用得还不纯熟,“四不两直”工作法还不完全习惯。这对于上级部门和基层干部而言,都属于作风转型的适应期与磨合期,也属于本领恐慌的一部分。
基层干部的“自我加压”,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保护,更是安全感还不够强、一定程度缺乏信任的体现。为基层减负的举措已落地,但还没有完全扎根;为基层减负的氛围已形成,但还不够浓厚。对于基层干部的“自我加压”,上级部门要多些理解,亮出坚定为基层减负的态度,用务实作风赢得基层信赖。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上级部门,要把现有好的做法落实落细、久久为功,还要进一步在制度上下功夫,明确权责清单,为基层撑起“保护伞”,让基层能“挺直腰杆”,拒绝不应承担的工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服务群众上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将力戒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抓到底。当前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正处于爬坡过坎、逆水行舟、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不能有动摇、有徘徊、有松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解决顽瘴痼疾的同时,注重发现新苗头、新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拿出有效办法。
破解基层“自我加压”困局,离不开制度扎根与信任破冰。这场为基层减负的攻坚战、持久战,需要上级部门与基层干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