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问世,公务领域掀起了一场“智能工具革命”——公文生成效率提升数倍、数据收集从周级压缩到分钟级、政策分析维度呈几何级拓展,机器在标准化数据处理层面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然而,部分单位出现了模板套用泛化、基层数据穿靴戴帽等问题,致使智能化转型陷入“效率陷阱”。AI既能打开思维疆界,也可能成为惰性温床,关键是要在技术浪潮中寻找破局之道。
以AI为思维跳板,激发创新破题能力。智能工具应该成为拓展认知的工具而非决策替代主体,正如DeepSeek不应成为替代人类思考的“电子秘书”,而应成为打开认知格局的“智慧伙伴”。要保持人的主体性思维,借助DeepSeek进行多模态推演,积极探索“AI发散+人工聚焦”的协作模式,在算法提供的可能性迷宫中精准捕捉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线索,将AI的“天马行空”转化为“切实可行”。在面对复杂情况和复杂局面时,要不断提升找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能力,培养“提问的艺术”,通过精准的提示词设计,引导AI产出结构化、场景化的方案,真正以人的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建立虚实校验机制,筑牢调查研究根基。完全依赖AI分析制定问题方案,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算法最优”与“群众不满”的悖论。当AI能瞬间生成辞藻华丽的报告,深入街巷的调研脚步便更显珍贵;当算法可以推演万千可能性,基于人性温度的决策判断就愈加重要。技术赋能不能消解“泥土气息”的智慧,“脚步丈量”才是甄别真伪的关键法宝。要训练“数据穿透”能力,善于从AI提炼的宏观资料中发现新问题新趋势,乐于对大模型中的异常值进行实践验证。要加强调查研究的深度广度,把实事求是贯穿始终,让键盘敲击声与田间脚步声共鸣,避免陷入“数字官僚主义”窠臼。
锻造数据驾驭能力,实现循证决策跃升。DeepSeek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党员干部从数据沼泽中解放,回归人的价值创造。要将AI视为“会思考的铅笔”,而非“自动书写的魔杖”,利用AI建立全景认知,不断增强分析力和洞察力,借助AI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循证决策,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要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点,构建“人主机辅“的新型协作范式,在技术洪流中守住初心,推动技术进步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