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干得好就上 干不好就下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8 13:15 作者:张厚美

据《半月谈》报道,为持续提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状态,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两年来内蒙古各级党委(党组)对不适宜不胜任担任现职的322名干部进行了组织调整。

在其位、谋其政,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但在现实中,一些干部甘于“躺平”,热衷于口号喊罢“唱空城”、拈轻怕重“做样子”、撸起袖子“一边看”、遇到难题“绕道走”,群众反映强烈。

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上来容易下去难”。少数单位或干部怕得罪人、怕出问题、怕担责任,对“下”的干部“避重就轻”“留一手、放一马”;有的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不肯“下”,职务往下调整时,就闹情绪、发牢骚、撂挑子……这些偏差成为阻碍改革发展的“绊脚石”,贻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作为党员干部,干事担事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落到实践中,使抓落实成为一种自觉、一种标准、一种习惯。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干部队伍用人机制存在一定“凝滞性”,让少数干部产生错觉,以为只要不犯事、不出事,哪怕是不干事,就可稳戴“帽子”、稳坐“位子”,不用担心被降级、免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旨在打破一些干部“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下”的思维定式,打消一些干部“做碌碌无为太平官”的想法,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推动形成“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的鲜明导向,从而提振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要对那些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政绩“掺假”、贻误改革发展时机的干部,该免的免、该调的调、该降的降,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让位子、受警醒,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真正把“下”的警醒、震慑、鞭策作用发挥出来。

党管干部,归根到底要用制度管干部,让好的制度充分发挥效能。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主要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干部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领导能力不足、作风不严不实等十五种情形之一的,可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应当及时予以调整。同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都对如何处理不愿担当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公职人员作出具体规定。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执行是关键环节。内蒙古322名干部被调整,无论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既然不适宜、不胜任现职,就该挪位让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只有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才能激活干部队伍和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不为者‘丢位’”成为普遍共识。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是“惩戒”也是“救治”,是一种良性的“双向循环”。推动干部“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坚持教育约束与激励关怀结合起来,强化“下”的干部“回炉”再造,引导干部下不失志。通过定期对“下”的干部进行复检,对于那些心态“归零”、能力“归位”的领导干部,要重新给予施展拳脚的机会,让“下”的干部有盼头、有干劲,推动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