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那些明显的层层加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各自为战、步伐不一所积累的“无心之过”,有时会形成深层次的“合成谬误”,这是基层干部仍感到沉重负担的重要来源。
比如,各个职能部门分别给基层派遣工作任务,单看似乎都不多,但你一砖、我一瓦,你要求建档,我要求打卡,叠加在一起,就会使得基层应接不暇。这是因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没错,但事情总要有一个轻重缓急,如果一时手忙脚乱,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了通报中的落后典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级部门在安排任务时,有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任务总量是否饱和或过量,还是只站在部门需要角度“一压了之”?有没有充分考虑任务落实方式是否科学便捷,还是烦琐到必须既要干又要记还要拍更要写?有没有充分考虑这项任务的责任是否确实在基层,还是上级部门为了自己省劲或推责便摇身一变化身“监工”?“要想好,打颠倒”,上级部门需要有更多的换位思考意识,部署任务时,要认识到基层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在频次目标与方式方法上,善于由下及上合理谋划。
再比如,有些上级部门只注重往下传导,而忽略了左右协调联动,导致一些政策制定、工作要求出发点没错,但基层实际执行中却时有多个“婆婆撞车”的现象发生。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对陡坡村庄实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原有耕地恢复自然植被,但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中,这些自然植被又不得不恢复陡坡粮食种植。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
谁都没有错,但放在一起就让基层变成了“左右互搏”受害者。这是由于一些上级部门存在本位主义,凡事只从自己部门的利益出发,至于事实到底如何、实事求是应该如何,这些都漠不关心,只要属于我的指标完成了,就没有了我的责任,就成为了我的政绩。还由于很多上级部门没有建立多部门联席机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九龙治水、各管一段,每个部门都是一个信息孤岛,相互之间隔着“太平洋”,让他们互动一下实在难上加难。
当然,这并不是某个人的工作作风问题,而是存在着一些工作机制障碍,但随着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有力加持,很多问题要主动求解,不能始终抱残守缺,最后长期让基层为难。说到底,为基层减负的目的,不是让基层同志无事可干,而是让基层干部减少形式、减少内耗、减少无用功,脱虚向实、聚焦目标,将更多精力都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实事中去。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上级部门要树立起尊重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的服务意识,切不可有高高在上、指指点点的心态,而要像基层服务群众一样,去主动服务基层,多倾听基层需要什么的心声。在制定政策时,上级部门既不能只当“二传手”,满纸烟云搞“大写意”,缺乏具体举措,让基层没有着落而不得不层层加码以求满意过关,也不能搞“一刀切”,不顾基层实际实行统一化强行摊派,不给基层留一点因地制宜的弹性空间。
对齐“颗粒度”,是网络流行语。如何对齐“颗粒度”,需要上级部门和基层双向发力。毕竟,各项工作该如何推进,并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效,要看具体落地的场景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