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点是什么?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6 10:33

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域广阔,14亿多人口,9亿多人生活在城镇,近5亿人生活在乡村。答好城与乡的统筹题,不仅是国土空间均衡布局的需要,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当前,要把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让进城的农民进得去、住得下、融得进,让留乡的农民留得住、能创业、有奔头,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县城发挥着“城尾乡头”的衔接作用,以县域为重点,实现县域范围内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协同推进、整体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突破口。近些年,县域经济频频“出圈”,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要大力扶持特色足、品牌响、能富民的龙头企业,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培植更多闻名全国的特色产业品牌,并推动产业走出县域、走向全国,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区域发展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要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补齐仓储、物流等设施短板,通过延长产业链的长度来扩大增收的幅度。要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放大效应,紧抓近几年涌现出的“奔县”“乡游”等消费新热点,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农村多元价值,开辟乡村产业新赛道,促进乡村产业蝶变升级。

顺应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在乡村人口持续外流,村庄格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乡村怎么建设?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要把准大势,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对县域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即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一体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吸取农民意见,确保务实管用、简便易行。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前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仍有近5亿人生活在乡村。要将城乡差距中最直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作为重点,继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抓好农民群众急需急盼的村内道路、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等民生领域基础工程。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等,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农民。

提升乡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农民为核心的原则。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乡村建设,要以让农民更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摸清农民需求,逐步实现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产业发展要突出特色,因村施策或联村开发,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形成规模适度、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格局;乡村建设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优先建设看得准、条件成熟的村庄,选准小切口,梯次推进、迭代提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地方财力、农民需要和接受程度,不盲目追求“高大上”。

坚持生态优先、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重要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统筹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农民在生态价值转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持续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业资源保护,统筹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为农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擦亮农村生态宜居的底色。

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迈向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我国城乡关系近年来发生着深刻调整与变革,广袤大地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批活力乡村。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城与乡携手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