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刘金国作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国家监委赴13个省区市开展明察暗访,严查严纠“督检考”过多过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公开通报32起案例。各级监察机关共叫停、责令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期盼的实事,是关系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今年4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会议,对在全国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进行动员部署。
如今,时隔8个多月,上述报告里不仅谈到了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成绩单,还指出“派出督导组推动系统上下全面发力,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纠治”,彰显了全国监察机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强大决心,展现了坚持问题导向、治标更治本的治理理念。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例,这种恶劣操作,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群众深恶痛绝。
有两个案例值得剖析。一个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主干道两侧野树杂草留茬高度在10厘米左右,组织群众搞“人草大战”。主干道可视范围内和检查调研经常走的线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无视村内环境特别是背街小巷脏乱差的情况。此外,对公路沿线某村庄12户房屋“刷白墙”“加青瓦”,但对村内其他房屋未作任何整修,形成鲜明反差,整治工作变形走样。另一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委原书记刘克文劳民伤财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
无论搞“人草大战”还是“刷白墙”,都是做“面子工程”,欺上瞒下,性质恶劣。搞这些无用功,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浪费国家的钱财,还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说,这些都是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都是备受诟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腐败”,也是一种顽瘴痼疾。
对此,要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息县大搞“面子工程”等问题,国家监委派员暗访、现场督办,严肃处理信阳市副市长、息县县委书记等9人,并在全国公开通报。去年12月,刘克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各级监察机关共叫停、责令整改盲目‘造景’项目700余个。”报告提到的这一数据,让人深切感受到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