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在网上“火了”,网友亲切地称之为“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据当地市民介绍,舒城县政府大院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机关食堂、卫生间也对外开放。(据央广网11月17日报道)
不用登记,没有门禁,也不见保卫人员盘问和阻拦——“舒城县政府打开大门”上热搜,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机关的管理制度,更是对待群众的态度和作风。
政府部门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政府大院的开放,拉近的不仅是干群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院门不设防,表面看来开放的是大院里的停车、食堂、卫生间资源,深处来看意味着政府没有把群众当外人。这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亲近态度、平等作风,也让“为人民服务”更加可感可触。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政府大院开放大门第一次上热搜。例如,扬州连续多年都秉持着假日期间开放政府食堂的原则,就曾收获许多好评。
敞开了有形的门,无形的界限自然就会消除。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委大院的大门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篓就进来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为方便群众找他,他的门常是敞开着的。面向群众敞开的院门、屋门,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彰显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样是在正定,2018年该县因为社会车辆可以自由停放在机关单位内,县政府大楼内的厕所、开水间也免费对外开放,成了“网红县城”。这正是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比形式上的开放,大家更加关注办事便利的内核。在“门好进”之后进一步实现“事好办”,才是打开大门更加动人的地方。没有繁琐的手续,没有冰冷的面孔,工作人员热情相迎、耐心服务……这样的办事体验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舒城县政府大院的开放绝非徒具形式。反之,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敞开了院门,门好进、脸好看,结果工作人员遇见矛盾绕着走、面对难题踢皮球,那么即使拆除了院墙、打开了大门,群众仍然被“隐形门”所挡,只是老问题换了新形式,从根子上还是没有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热议敞开的院门,实际上也是在传递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的期望,表达机关工作人员更加密切联系群众的希望。“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开放。”不论空间距离的远近,不论大门的地理朝向,都应当把办事的便利之门朝着人民群众的方向敞开,以开放的姿态打开群众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