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出台《关于实行领导干部履职表现辨才治庸方案(试行)》,通过“辨才治庸”突出以事察人、以事辨人,给实干者亮“绿灯”,向躺平者亮“黄灯”。此前,麻章区委已对8名“躺平式”干部进行调整,传达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清晰用人导向。
近年来,舆论不乏对“躺平式”干部的口诛笔伐,但真正对这类干部“进行调整”还是少数。一是为防止干部被误伤、错伤,对“躺平式”干部识别鉴定比较慎重;二是囿于法不责众观念,对这类干部缺乏硬性惩罚手段。麻章对“躺平式”干部精准“画像”、责任到人,对躺平式干部动真碰硬,避免“躺平式处理”,其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层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很多工作需要全体干部通力合作,因而对干部评价往往“多定性评价、少定量测算”,形成相对平均的奖惩机制,这是基层“吃大锅饭”的现实土壤。“干多干少一个样”,自然就容易滋生“躺平式”干部。对此,麻章区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精细的鉴别方法,既通过信访、监察、审计等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和线索,也通过基层调研走访、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发现典型案例、进行精准画像,及时发现、甄别“躺平式”干部。对“躺平式”干部进行“调整”,有利于倒逼党员干部转作风、提能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需要看到,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选择“躺平”,也不全是因其惰性使然。比如,一些地方缺乏正向激励手段,即便政策允许的激励措施,现实中也很难落地。有学者调研发现,“有些事业编人员有下乡的积极性,但因为没有车补而无法成行”“乡镇中层岗位较少,无法安置激励更多中年事业编”。一言以蔽之,由于缺乏有效激励,一些基层干部将“躺平”当成“隐性福利”,这既是一种心理代偿,也是一种现实无奈。
防止将“躺平”当“隐性福利”,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在惩懒治庸上持续加码,通过对“躺平式”干部亮“红牌”,唤醒“落后干部”行动自觉。与此同时,也要健全干部考核、激励机制,让好干部有盼头、有干劲、敢作为,真正调动起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让“躺平者”难以“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