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故乡牌”,发挥“乡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点燃在外本土人才报效桑梓的热忱,形成反哺家乡的攻坚合力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各类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干事创业,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匮乏问题仍很突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推进真正懂乡村、有技术的本土人才回流,筑牢本土人才“反哺巢”,激发人才内生动力,真正让人才为艰苦边远地区振兴蓄势赋能。
引人才“衔泥归巢”。对艰苦边远地区来说,相较于外来人才,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人才与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是边远地区宝贵的人才财富。“倦鸟归林,落叶归根”,故乡情结是深深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心灵寄托。要打好“故乡牌”,发挥“乡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点燃在外本土人才报效桑梓的热忱,形成反哺家乡的攻坚合力。利用春节、中秋节等在外人才集中返乡的有利契机,通过恳谈会、联谊会、茶叙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感情联络,建立有志回乡发展人才“资源库”,并实施“一对一”靶向跟踪对接。牢牢抓住本土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开展大学生假期家乡行、同乡联谊会等活动加强感情联络,激发其回报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借助主流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展示家乡的乡土民情、经济发展、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及时抛出“橄榄枝”,让本土高校毕业生回乡发展蔚然成风。
为创业就业“铺路架梯”。边远地区既要让人才看到大地辽阔,发现这片热土的创业良机,又要让人才看到天空高远,尽力托举他们展翅翱翔。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要统筹各项振兴发展政策,制定本土人才回流创业就业支持计划,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集资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回流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优化人才评价体系,适当放宽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加速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基层,共同建设边远地区。依托本地特有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和支持返乡本土人才开展农业、旅游、手工业等多元化创业项目,打造本地优质品牌,从而扩大本地就业市场、拓宽就近就业渠道,实现养家糊口不必出村、致富增收不必远游,让本土人才在创业中带动就业、造福村民。
促人才“大展拳脚”。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在艰苦边远地区,比“引不进”更危险的是“留不住”,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是回流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帮助返乡人才解决住房落户、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各方面问题,流程环节应简尽简、所需费用能免尽免,畅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加强对返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关心关爱,探索建立高层次返乡人才“服务专员”机制,推行“人才吹哨、专员报到”对接服务机制,切实增强人才归属感、幸福感。在新闻媒体平台展示推介返乡人才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增强人才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持续释放归雁效应,形成热爱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