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二”“白加黑”,“绞尽脑汁”“改到迷茫”……近日媒体再次关注到基层“材料围城”现象,“表哥表姐”“材子材女”颇为苦恼。
诚然,文字材料能展现工作水平、倒逼思考输出和考验写作功底。一份好的材料,能够清晰传达政策意图,有效指导工作开展,准确反馈实施效果,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然而,当材料的种类繁复到令人应接不暇,当要求升级到近乎苛刻,难免违背了原有的目标。
材料之所以会陷入“围城”困境,其根源在于对材料功能的误解和滥用。材料本应是为工作服务的工具,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成了工作的目的。为了完成材料而工作,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材料,这样本末倒置,不仅让材料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更让基层干部陷入无尽的忙碌和疲惫之中。
破除“材料围城”,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明确材料的功能和定位。材料是为工作服务的,而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制定材料要求和标准时,应该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避免追求形式和数量。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材料撰写能力;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其次要建立健全材料审核和评价机制。对于那些内容空洞、形式主义的材料,要敢于说“不”,坚决予以退回或修改;而对于那些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言之有物的材料,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基层干部更加注重材料的质量和效果,营造注重实干、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材料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路径,让基层工作更加务实、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