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各地政治生态、政治氛围的不断优化,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然而,在积极向上的潮流中也隐藏着少数不和谐的音符——“假积极”。
“假积极”,这个看似矛盾的词汇,实则揭示了极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们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总是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却是在做表面文章,缺乏实质性的工作成果。这种“积极”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责任的逃避和对工作的敷衍。他们通过制造忙碌的假象,试图掩盖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懒惰,以此来获得上级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许。然而,这种虚假的积极不仅无法真正推动工作,反而会浪费资源,降低效率,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假积极”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和懒政怠政。他们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这种虚假的积极终究无法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真正投入精力、扎实工作的人会逐渐脱颖而出,而“假积极”者则会因为缺乏工作成果而暴露无遗。
消除“假积极”现象,弘扬真抓实干精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投入精力、扎实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工作实效和群众评价。对于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党员干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而对于那些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的党员干部,则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