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指尖”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2 11:46 作者:蔡相龙

10月14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2025年底前,重点集中整治政务应用程序存在的过多过滥、多头填报、建设不规范、功能异化等四方面问题,让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看到了乱象被纠治的希望。

屈指一数,电脑办公的普及不过20来年。年轻的上班族很难想象,很多工作材料曾是需要手写手抄的。那时的人看到能够随意复制粘贴的电脑,没准会惊呼“办公神器”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档、表格、PPT、视频等逐渐成为办公日常操作。慢慢地,微信群、客户端、视频会议、定位软件也纷纷加入,我们进入一个被应用程序包围的世界。

笔者之所以要回顾历史、忆苦思“甜”,只想表明互联网属于进步象征,目前层出不穷的政务应用程序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它。

多年来,信息化浪潮推动了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化、规范化。可以确定的是,信息时代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会飞到“寻常百姓家”,在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剥离附着在政务应用程序上的形式主义外衣,而不是回归到那个文字基本靠手、通信基本靠吼的工作模式。这是加强政务应用程序规范化管理的迫切需要,更是稳步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工作的内在要求。

毕竟,无处不在的“指尖”指令,已成为一道从早到晚捆人的绳索,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脚板”无法动弹、头脑愈发僵化,这种脱实向虚的风气对基层工作的侵害不小。

比如,滥建平台。某县卫生健康局先后建立“卫健系统主要责任通知群”“卫健系统信息报送群”“卫健系统创城群”等18个微信工作群,基层工作人员被群整天牵着鼻子走,疲于“收到”“收到”“收到”,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应答。

比如,强制使用。某县每月发布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榜单,并抽查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关注、阅读、点赞、转发等情况,以增加指数、提升名次,迫使基层工作人员变成了满腹怨言的“点赞狂魔”。

比如,功能异化。某县强制定位打卡、上传日志,以填写台账的方式进行跟踪管理,每天上午9点前必须定位打卡,并对定位打卡、上传日志情况进行通报。基层工作人员,仿佛活在被全天候监控的“牢笼”里。

数据应当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人被数据支配。数据不能代表一切,基层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为群众服务,并不是事事都能用网络留痕、量化排名来定论。扎实的基层工作要做到“线上”“线下”联动,对基层的精准考评也要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要看到群众发自内心、街巷相传的口碑,那才是好政绩的有力留痕。

痛点在哪里,打通的关键就在哪里。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多听基层工作人员的声音,搞清楚基层到底需要什么。在此,有三招可用。

其一,打破壁垒。有的地方搭建内通外连的“数字大脑”,打通了数据共享的“最初一公里”。既然拥有了海量数据,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建模分析,不仅能避免多头填报统计,有针对性地实现“大海捞针”也不是梦。让一个个信息孤岛汇聚成一片数据的海洋,多么振奋人心。

其二,公开透明。“原来俺村谁领了低保,谁领了危房改造补贴,俺都不清楚,自从有了‘大数据+智慧监督’平台,在外地打工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俺心里亮堂堂的。”有的地方将“村务公开墙”搬到了网上,发动群众开展监督,以阳光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三,便捷高效。有的地方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方式,实现“零材料”智能填报、全程电子化办理。有的地方将多项手续“一网通办”“码上办”,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办事需求。

如何建设和运用好政务应用程序?这是提升行政治理水平的一道必答题。既不能泛化滥化,也不能简单化、“一刀切”,需要坚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归根结底,守好正确政绩观这个根本,防止本末倒置,才能用好信息化技术这个时代利器。

向形式主义亮剑,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行动起来。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在整治和规范的过程中,实现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迭代升级。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