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县域旅游日均订单同比增长40%,“奔县”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今年暑期相关数据也显示,五线城市旅游订单同比增长34%,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2%,均高于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订单增幅。县域旅游势头良好,如何把“奔县”的流量转化为县域消费的增量,持续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这个话题值得探究。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文旅产业融合程度相对不深、“文旅+”“+文旅”带动效应相对较弱等,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县域文旅产生了网红现象、出现了爆款产品,但文旅产业价值转化效率依然较低,带动地方发展的效果尚不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小城镇的文旅发展对当地生活习俗、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浓郁的“地方味”逐渐变淡。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县域旅游吸引力减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对县域发展来说,大量游客“奔县”意味着新的机遇。有些小城镇本身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这些优势为文旅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些地方依靠创新创意和深度挖掘,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旅游资源,开拓了不少精品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和休闲。县城居于“城尾乡头”,一头连着大中城市、一头连着广阔乡村,目前县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发挥旅游产业“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格外重要。
其实,比起“出圈”,县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重点是“可持续”。贵州榕江“村超”爆火后,当地进而组织“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吸引全国200多支队伍报名,并成立“村超”品牌管理公司,带动农特产品生产与销售;国庆假期期间,因《黑神话:悟空》走红的山西隰县,在经历了短暂的“差评”风波后,以实实在在正视问题、用心用情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举措,获得游客理解和支持,让“流量”成为“留量”。这提醒我们,让县域文旅热持续,一方面要踏踏实实练内功,补齐相关短板,抑制为提升“流量”盲目开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则应打开视野,着眼全产业链服务,全区域配置资源,高效统筹县域旅游业发展。
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泼天的富贵”降临,县域文旅发展的土壤也要不断改良,真正承载游客的热情,从而更好地造福县城百姓与服务各方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