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自问自醒是一种改革撬动力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9 11:14 作者:艾丹

发自内心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就能为“干什么”“如何干”厘清思路。

为什么一些旨在便民的信息化服务,反而让有的群众更不方便?为什么吃拿卡要、选择性执法仍在一些地方出现?为什么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些部门不愿负责?……日前,在一些地方或单位的改革推进会上,有些问题被开诚布公地摆出来,以自问、自醒的方式促进自我检视,推进问题解决,推动改革向前。

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问题意识,不能主动担当。“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在哪里?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直面问题?非常关键。保持对问题的敏锐,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葆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是可贵的改革品质。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的避讳谈问题,习惯于多谈成绩,害怕问题遮蔽了成绩;有的并不是没有问题意识,而是侥幸心理作祟,能拖就拖,除非被追着、逼着改,否则不会主动去改;还有的觉得,与其在解决问题中得罪人,不如把问题抛出去,舒服“躺平”。讳于谈问题,是一种鸵鸟心态,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说到底,眼中有没有问题,心中想不想问题,实际上是眼中有没有人民之需,心中有没有想人民所想的表现。

自问、自醒是积极解决问题的一股牵引力,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撬动力。自问、自醒不是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而是建立在深刻洞悉社情民意,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客观全面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自问、自醒的驱动力来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自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精神。发自内心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就能为“干什么”“如何干”厘清思路。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当时普遍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毛泽东同志在作大会结论报告时,却出人意料地告诫人们,要“准备吃亏”,并列出了17条困难。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战略家的政治眼光,为全党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打了一剂预防针。保持一份“准备吃亏”的警醒,正是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形势分析,立足于迎战困难、抛掉侥幸的自我警醒,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积极的进取姿态。

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在各地纷纷上马新质生产力项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对于一些地方搞运动式“降碳”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一针见血指出问题,脚踏实地真抓问题,深层指向就是,要头脑清醒,踏踏实实往前走。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在更高起点上起跳,尤需坚持问题导向,不满足于“还可以”,多问问“还可以怎么更好”。这就需要多激发主动改的意识,以“为什么”推动“怎么干”,做到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心中有数、手里有招。这就需要经常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调研、深入实际,不当“办公室思想家”,不用空谈代替实干,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体来推进。这就需要深化精准问责规范问责,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既对不作为、乱作为决不留情,又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让怀私心想“躺平”者躺不平,让秉公心想干事者有动力。

将改革进行到底靠什么?靠更敏锐的寻题能力,更高水平的解题能力,更担当有为的实干精神。瞄准民生痛点、发展堵点,做到“不跑题”,查找改革发展中的不足,做到“不绕道”,才能让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成为造福人民、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