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形式主义“下码”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8 11:22 作者:谷朋

“嘀——”,拿出手机扫一扫,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居民有难事,扫一下楼道里的二维码,上报问题,很快有人来解决;企业人员办业务,码上一扫,就有AI数字人引导……越来越多的服务“上码”,确实方便了不少。

但是,也有些“码上办”成了“烦人码”:要求扫码排号,必须关注、绑定,徒增不便;有的小区设置了扫码听书区,但界面根本打不开;还有些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码,压根没考虑很多老人不会扫;有的便民码,扫后跳出的却是广告链接……当服务追不上技术“上码”的速度,忽视了群众的体验和实际需求,就沦为“码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上码”,本质上是服务与需求的脱节。“码上”有乾坤,但不能一“码”了之,让形式主义披上数字化的外衣。如果以为只要服务“上了码”,工作就算到了家,而服务的内核并没有提升,那么这些所谓的“码上”服务,最终只会成为“花架子”。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的是服务的缺失,与方便群众的初衷背道而驰。

让形式主义“下码”,要靠更硬核的技术“加码”。二维码只是服务的入口,连接它的应是更加智慧的“大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的透明度和精准度,扫码的入口,才能成为居民享受更便捷服务的起点。

“码上”的功夫,其实在“码后”。技术的加成,靠的是政务服务的系统集成。数字化转型,不应是技术的花拳绣腿,而应该靠更集成的系统,在服务实效上打磨细节。像电力故障、燃气泄漏、下水道堵塞这类问题,以前居民需要分别联系对应部门,如今有的社区在“码上办”小程序里集成了民政、自来水、燃气等十多个部门,各种问题一码搞定。有的社区设置的“民情二维码”,成为收集社情民意、随时在线的“数字网格员”。技术向前一步,连接群众的纽带就更深一层,响应需求的速度也就更快一分。小小的二维码,就应该是把百姓的愿景转化为治理实景的民生码。

二维码这个看似冰冷的“黑白格子”背后,应当是充满温度、贴近民心的民生图景。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