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纪检监察 / 正文

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7-23 12:27 作者:阮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又是怎样创造社会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成为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学习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被争论了几千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历史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三层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拥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一切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养育着所有的社会成员,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为科学、文化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本身就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和勤劳智慧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恩格斯指出,作为无产者的工人处处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上的优越,证明他们是有教养的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成为社会制度变革的主体力量。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人民群众发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一种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成功和失败。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问题,全面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列宁则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阐述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他认为,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汲取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总结他们的经验和体会,相信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带领他们一起去完成时代所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他反复强调:“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列宁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不仅是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全新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指南。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总结是非常深刻的。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我们党的理论之所以得到亿万人民拥护,就在于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可以说,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群众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就是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群众观点在群众路线中的表达和延伸。“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途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事业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破解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群众在实践中的探索是改革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大业中发挥聪明才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都有发明创造,都积累新鲜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日益完善,在实践中路子越走越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依靠在全体劳动者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价值主体。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个体都有和祖国共同成长的机会,都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培育和发挥出主体力量,使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指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真正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时代表达。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评价主体。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执行是否有力,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对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哪些需要在新形势下予以革新,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切身的体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改革为了人民,只有人民利益得到维护,才会真心拥护党的政策。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条。必须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大兴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