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齐哈尔到西安,需要多久?
2月17日,得益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跨境、跨域立案机制,一份来自齐齐哈尔市当事人涉特许经营合同的民事起诉状,在两地法官的积极配合下,迅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异地打官司,家门口立案,2000多公里的距离只需一眨眼的工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张雪婷告诉记者,在以前,像这种情况,当事人需要亲自到西安立案,但如今,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和诉讼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进行诉讼活动的成本越来越低、波折越来越少。
严惩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审慎履职,防范金融风险;多元解纷,理顺市场秩序;纾困解难,护航企业发展……近年来,西安两级法院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关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立足司法职能,以高效的审判执行工作让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司法动力。
“速度快,效果好,我们很满意。”一批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通过西安中院群体性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得到高效公正判决后,案件当事人的称赞就是机制创新改革效果的最佳体现。
“我们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将每一项举措和服务都落到实处,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保障充分,为域内企业平等竞争、蓬勃发展保驾护航。”西安中院民四庭副庭长张鹏说。
每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发展才能迸发无限活力。健全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提高便民诉讼服务水平、创立证券期货纠纷诉调对接合作机制、启用群体性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强化规范诉讼与仲裁机构之间衔接工作机制、设立“绿信封”快审通道……西安两级法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彰显司法新作为,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法治护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司法为民”是关键。
春节期间,西安中院立案一庭副庭长刘艳枫收到了一面印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10个烫金大字的锦旗。这背后,是300名农民工工资的及时到位,是人民法院为涉民生案件开辟“绿色通道”高效执行的司法温情。
2021年,西安两级法院发挥审判职能,全年累计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6.2万件,审结23.1万件,其中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与鹤壁国龙物流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入选全国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西安中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条措施,组织全市法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创新建立的群体性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典型经验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推广;与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签订备忘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助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助推西安科创企业融入秦创原平台;成功调解的涉案标的达20.1亿元的上海电力工程公司与榆林隆源光伏电力公司光伏电站EPC工程项目纠纷一案,有力促进榆林地区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我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贡献力量。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司法服务。西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洪涛表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交易安全,让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是司法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两级法院将持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建设,加强专业能力学习与培训,致力于提高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的专业化水平,让优质暖心的司法服务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