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着可能这辈子都要住在山坡上了,没想到如今不光下了山,还住上了新房子,门口还是水泥路。”近日,当驻村干部来家看望时,杜咸明眼含热泪地说道。
杜咸明是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阳河村村民,20年前因矿石掉落砸伤双腿导致残疾,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精准扶贫后,杜咸明一家在住房、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得到帮扶,使杜咸明重新树起对生活的信心。如今,杜咸明一家住上了新建的搬迁房,孩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家庭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杜咸明家发生的变化,是阳河村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的缩影。阳河村位于曾家镇西北部,全村4个村民小组,有146户46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户325人。阳河村的变化始于2014年省司法厅定点帮扶之时。
帮扶工作启动后,省司法厅先后选派帮扶人员21人次驻村开展工作。驻村工作队把支部党建融入脱贫攻坚各环节,引导干部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产业发展、组织建设齐头并进。同时,厅机关“五星”党支部结对帮扶阳河村党支部,提升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阳河村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关键。2017年以来,省司法厅协调厅机关、律协、公证、鉴定等单位和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先后新建村道1.5公里、产业路3公里、便民桥4座、法治广场400平方米、文化广场1600平方米、防洪河堤680米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为阳河村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为了解决贫困户和阳河村发展问题,省司法厅按照“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法一产业”的兴村富民思路,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一站式发展模式,确立了以魔芋、乌鸡、生猪、养蜂为主要产业,中药材、电商为辅助产业的发展方向;组织驻村工作人员、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奖扶办法,激励群众创业积极性,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厅机关、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通过搭建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平台、电商和消费扶贫认购等方式,近四年累计销售农副产品100余万元,户均增收约1.2万元。
为发挥好司法行政工作对脱贫攻坚的保障作用,省司法厅和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法律扶贫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法律服务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着力点;制定了法律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责任单位。省司法厅还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法律扶贫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7项制度政策,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扶贫制度政策体系。
“积极学法 自觉守法”“执法为民 普法惠民”“实施法律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在阳河村,这样的普法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一直以来,省司法厅定期组织人员赴阳河村开展法律帮扶活动,让法治惠及村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行动不便的受援人提供上门助援服务,为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村民刘贵平就是法律帮扶的受益者。2016年5月初,他在工地打工时压坏了双腿,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孩子还在读小学。2019年,施工方不再提供医药费和任何帮助,刘贵平一家的日子举步维艰。得知情况后,省司法厅及时启动法律援助,派遣专职律师帮刘贵平维权。此后,刘贵平与施工方达成调解,施工方赔偿刘贵平医药费和各项损失共计56万元。
近些年,结合法治乡村建设新形势新变化,省司法厅大力加强基层法治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提升村民法治素养;帮助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提高村“两委”治理阳河、振兴阳河的能力,使阳河村法治建设走在了市、县前列。今年1月,阳河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称号。
在省司法厅大力帮扶下,阳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逐步健全,有了以种植、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村民住房、饮水、医疗、休闲等设施齐全,通村连户水泥路全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全村无因贫辍学、无因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