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冀鲁边区如何开展统战工作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10-11 11:45 作者:马广峰

冀鲁边区形成于全民族抗战爆发的1937年,以山东德州为中心,西起津浦铁路,南濒黄河,东临渤海,北抵天津独流减河,包括了当时隶属于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的20多个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八路军挺进山东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创下了山东抗战史上的多个第一。冀鲁边区模范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统战实践,使边区呈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战,进步力量要求抗战,伪顽势力有所分化并更加孤立”之局面,在党的统战工作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联合国民政府乐陵县县长投身抗日。1938年5月,牟宜之在其舅父、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介绍下,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任为乐陵县县长。牟宜之来到乐陵后,胸怀抗日,组建抗日武装,镇压地痞流氓和土匪。但是,在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压力下,其长期徘徊在“十字路口”。为此,边区军政委员会诚邀牟宜之共商抗日大计,并多次向其宣传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和策略。牟宜之看清了抗日的前途和依靠力量后,积极支持共产党抗日,并出资数万大洋为八路军一二九师购置棉衣。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牟宜之的行为大为不满,对其处处压制。正在他苦闷彷徨之际,萧华率部来到冀鲁边区。在萧华的教育引导和动员下,牟宜之坚定了联合共产党抗日的决心,把县政府钱款积蓄全部交给八路军支配,将县政府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泰山支队,使乐陵成为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对牟宜之的行为,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评价:“倘若在抗日战争伊始,中国有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力、财力、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孤立、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中的反共力量。1938年9月,八路军“挺纵”到达冀鲁边区后,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密谋实施反共的“冀鲁联防”,企图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把八路军“挺纵”赶出冀鲁边区,以限制根据地发展。沈鸿烈来到鲁北后,以“统一政令、军令”为借口,打击边区抗日政权及军民,意图撤换“亲共”县长牟宜之。针对这一情况,八路军以抗日大局为重,通过会谈的机会尽力说服沈鸿烈放弃成见、共同抗日。利用国民党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吴化文与沈鸿烈的矛盾,与吴化文订立了互通情报、互相联络等共同抗日的口头协议,还组织万名群众阻拦沈鸿烈把牟宜之强行带走。最终沈鸿烈无功而返,退居鲁南。与沈鸿烈的阴谋不同,鹿钟麟妄想用武力消灭津南的八路军,他收买了盐山反动民团头目孙仲文,指使其大搞反共军事活动,造成冀南军区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远牺牲。针对孙仲文之辈顽敌,冀鲁边“挺纵”在对其多次教育、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予以坚决消灭,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

团结争取国民党高树勋部抗日。1938年12月,蒋介石抽调高树勋部进入冀鲁边区,与八路军搞政治军事“摩擦”。高树勋是冀鲁边区盐山县人,本人倾向于抗日,因此常受顽固派排挤。萧华认为他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对其进行了积极争取。一是对高部进行抗日宣传教育。萧华等“挺纵”领导数次前往高部驻地,与其交换对抗日形势的看法,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派人专程送信,恳切劝诫高树勋认清形势,不要与石友三、张荫悟等辈为伍。二是对高部中马皋如等反共分子挑起的种种“摩擦”阴谋,予以揭露和坚决回击。以马皋如为首的顽固派,网罗地方武装袭击宁津县城,在高部掩护下四处暴力催粮派款,从而挑动八路军与高部发生冲突。对此,萧华等“挺纵”领导一方面在军事上给马皋如以迎头痛击;另一方面积极同高树勋交涉,成功使其与顽固派划清界限。1939年7月,高树勋部在乐陵宁家寨陷入日军重围,在向国民党军求援无果的情况下向八路军“挺纵”求援。“挺纵”的果断施救感化了高树勋,其不久便毅然率部撤离了冀鲁边区。1945年10月,任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高树勋率部在邯郸前线起义,成为解放战争中第一位率部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对伪军伪组织进行争取瓦解工作。由于冀鲁边区艰苦的抗战条件与形势,特别是进入抗战中后期,部分地方武装或国民党军投靠日伪。对此,冀鲁边区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伪军工作总的方针政策,确定“打击、孤立、警告、分化最坏的,掌握利用较好的,争取、控制一般的”具体政策。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伪军工作:能争取过来的就争取过来,为我们做工作,或成为我们的武装力量;运用各种关系做伪军家属的工作,使做伪军工作成为家家户户的任务;对伪军采取喊话、写信、散发宣传品等方式,加强攻心战;打击首恶,对死心塌地的汉奸、伪军头目予以坚决镇压,惩一儆百,推动中间力量向抗日方面转化;破坏敌人的“保甲制”,争取和掌握伪政权,使其成为进行敌伪工作的桥梁。以上措施实现了对伪军“内线工作与群众性工作相结合,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普遍宣传教育与重点打击相结合”,成功争取瓦解了部分伪军伪组织。

广泛建立群团组织发动全民抗战。一是建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救国军。七七事变后,中共津南工委贯彻北方局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的号召,于1937年7月成立山东省第一个民众抗日团体和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救国军。至1938年7月,冀鲁边区党组织通过救国会、救国军将劳苦大众和各阶层人士联合起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一致抗日,为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组织乡农学校武装抗日。边区党组织在鲁北通过乡农学校组织起主要由贫雇农子弟组成的乡农自卫队,加强军事训练,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极大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三是组织战委会等群团组织。1938年10月,冀鲁边区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各县、区战委会也相继建立。各级战委会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打击汉奸敌特,筹粮筹款,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区掀起。此外,边区抗日文化教育救国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女救国会等各类群众抗日团体的建立,对于动员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建立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和回民支队,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动员广大回族人民投入抗日救国斗争。冀鲁边区在抗战中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铸就了“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区军民抗战品格,为全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的“革命贡献”“干部贡献”和“精神贡献”,也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