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从斯诺延安之行看党的对外传播工作

来源:《党建》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0 12:02 作者:谢煜桐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回顾党的历史,1936年6月至10月间,党中央围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访陕北苏区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取得了积极效果,成为党开展对外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这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这是一次积极主动的对外传播实践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2月27日,毛泽东又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上述方针。显然,我们党已经逐步破除了关门主义倾向,做好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内外政治力量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准备。同时,党中央还尝试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以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长期的新闻封锁。

1936年初,党中央请宋庆龄邀请一位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苏区实地考察,以充分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宋庆龄的精心安排下,埃德加·斯诺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

几经辗转,斯诺来到苏区,并在安塞受到周恩来的欢迎和会见。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欢迎斯诺考察苏区,回答了他的许多问题,并为他拟定了一份为期92天的采访计划。随后,斯诺在一小队红军通信部队官兵的护送下,历经3天颠簸,终于抵达当时党中央的驻地——保安县(今志丹县)。当斯诺到达时,街上悬挂起用中英双语写成的“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等标语,几乎所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多数中央委员都走出来迎接。7月14日,党中央在保安举行欢迎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发表即席讲话,对客人的到访表示欢迎。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了斯诺,也让他对后续的采访充满向往与信心。

党中央对斯诺西北之行的接待安排,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开展对外传播工作需要积极主动,以充分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今日的国际舆论场总体是西强我弱,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好“失语”“挨骂”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传播工作,做足预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积极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这是一堂解疑释惑的现场教学

斯诺的西北之行,从整体上、实质上讲,是一次“解疑之旅”。那么,疑在哪里呢?疑在政治问题上。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讲道:“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西北之行,斯诺对这一疑问有了圆满的答案。

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次数多、时间长。谈话通常从晚上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谈话时,二人伏在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中间毕剥着火花。桌子一头的毛泽东时而深思时而侃侃而谈,另一头的斯诺则奋笔疾书,一直到疲倦得倒头便睡为止。谈话中,毛泽东讲清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当前战争形势,预判了战争的未来走势,阐明了党的战略方针,表达了他一贯提倡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政策,有力驳斥了国内外敌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诬蔑。

此外,到达苏区之前,斯诺曾受到“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传言的影响。但在陕北,他听到当地百姓把红军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军队”,看到路过野杏林时,红军战士四散开来摘野杏,个个装满口袋,可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一人碰里面的果子。凡此种种,抹去了斯诺心中的疑问,重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其心目中的积极正面形象。

党中央对斯诺西北之行的接待安排,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在被抹黑和污蔑的情况下,对外传播工作要抓住问题要害,突出问题实质,在理论上、行动中说清自己、驳倒敌人。当前,我们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积极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这是一场我们党对外传播队伍的集体展示

斯诺为什么能写出《西行漫记》这样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这不能简单归功于斯诺的个人禀赋,从更深层次来说,是西北之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和战士们、普通百姓身上所具备的救国救民情怀气质深深震撼了他,而这些是已经在中国生活了7年的他此前未曾感受过的——“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西行漫记》细致地描述了党的领导人融入普通百姓、士兵生活的场景:“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斯诺还在书中展示出党的领导人节俭而平易近人的一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惟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凡此种种,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动画卷。除了党的领导人,普通群众也成为党的宣传战线的重要成员。一次,斯诺被邀请观看一部名为《侵略》的短剧。此剧以一个东北村庄为背景,幕启时,日军到达,把中国军队赶走。随后,一个日本军官在农民家中设宴,将中国人当椅子坐,喝醉了便侮辱中国妇女;日本毒贩叫卖吗啡和海洛因,强迫每个农民掏钱购买,一个青年拒绝,就被叫出来训斥拷打……这出剧的演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且都是来自陕西和山西的本地人。整个演出过程,台上演员全神贯注,台下观众群情激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抗日救国的信念回荡在现场每个人心中。

党中央对斯诺西北之行的接待安排,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需要全党重视、人人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为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国际传播工作,接受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和港澳培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