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识别干部,具有独特的眼光。他曾引用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诗句,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要从一个干部的整个工作经历中识别干部,不能因为干部在一个时期、几件事情上做得不好,就给干部下否定性的结论。因此,毛泽东特别善于识别人才的长处。
秋收起义后,罗荣桓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连党代表,红军第四军营、支队党代表,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等要职。毛泽东经过对罗荣桓的考察了解,认识到罗荣桓是善于做政治工作的干部,同时军事上也很强。他说过,“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1930年,林彪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但是选择谁来担任红四军政委,是个大难题。主要是林彪只考虑打仗的事,基本不过问政治工作、后勤工作。林彪也很少说话,与人难以相处,他很少与政治干部、后勤干部交流,常常和负责政治工作的同志搞不好关系。毛泽东经过思考,决定让罗荣桓担任红四军政委。罗荣桓上任后,不仅政治工作做得好,还把后勤工作也承担下来,做得有声有色,在打仗问题上,也能给林彪出好主意,二人合作得很好。毛泽东重用罗荣桓,正是因为他“识”罗荣桓之品德与才干,同时也对林彪的性格有所认识,才做出这样的干部搭配和任用的决策。
毛泽东通过一篇文章“识”胡乔木这个人才,在党内传为佳话。1939年5月,为了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延安办的《中国青年》上发表了胡乔木写的《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一文。胡乔木在此文中分析了中国青年趋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明确指出,任何企图“在青年中间实际封锁和取缔马列主义,阻止青年思想的进展”的人,“无论换一个什么罐头”政策来“统制”,都注定要失败。这篇文章论述深刻,观点独到,语言清新,文笔老到、流畅,有一点儿鲁迅文章嬉笑怒骂之风。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后,问文章署名的“乔木”是谁,当得知此人叫胡乔木时,毛泽东当时就说,他是个人才。此后,他一直关注胡乔木发表的文章,也派人对胡乔木做了认真了解。
两年后,毛泽东决定调胡乔木到自己身边工作,担任他的秘书。1941年皖南事变不久,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来找胡乔木谈话,通知他,组织调他去做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听后十分惊讶地说:“主席要我去当秘书?”他表示,自己担心做不好。但王若飞说:主席关注你两年多了,说“乔木是个人才”。就这样,胡乔木来到了毛泽东身边担任秘书。毛泽东十分信任胡乔木,中央很多重要文稿,报纸上要发表的社论稿,毛泽东都交给胡乔木写。胡乔木写的文稿,毛泽东都很满意。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继续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深受毛泽东信任。毛泽东不只发现和重用一个胡乔木,他还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和重用了吴亮平、艾思奇等理论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党思想理论工作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