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老粗”如何成大业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1-28 10:57

毛泽东曾说过“老粗出人物”的话。他不否定知识分子的作用,但对于干大事的老粗们胜过知识分子的地方,却特别感兴趣。比如,他认为刘邦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是因为他“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刘邦似乎并无一技之长,但他却有过人的胆魄和组织才能。他肯于纳谏,善于选择,这也是毛泽东特别称赞的地方,他说刘胜项败“不是偶然的”,指的就是这个情况。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向与会的人员讲述了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在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举了其他有关刘邦纳谏的几件事情:一是听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二是楚汉划分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三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有这么一大帮人为其出主意,且刘邦又善于采纳,所以这位老粗自然胜过刚愎自用的项羽了。于是,毛泽东认为“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接着,毛泽东又引申说,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也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毛泽东在此道出了一个历史上的事实,就是统率之才并非是读书人才行,有些读书不多,乃至不读书的老粗往往能成大业。历史上的老粗能成大事,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善于利用读书人的才智,刘邦如此,刘备如此,李世民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老粗们在成大业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走向“儒化”。实际上,这时老粗已然不是“老粗”,而是像毛泽东说刘邦的那样,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为“高明的政治家”。

(摘编自《书山有路——毛泽东的学用之道》 广西人民出版社 陈晋/著)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