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视察中央民族学院。
周恩来一贯重视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曾告诫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他一生致力于各民族的“合”,促其“双利”,避其“两害”。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到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视察,带去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有些地区他十分想去,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是,他的心和每一个民族都是紧紧相连的。
“我们主张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
1957年3月,北京寒气未尽。
但是,由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提出,人们感到的政治气候却是春意融融,冰消雪化。
在这种民主、祥和的氛围下,政协全国委员会于3月17日至26日,邀请来京协商建立壮族自治区的广西省代表团全体成员、广西的政协委员,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工作的广西籍人士,就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
对这个问题,中共广西省委在1956年10月曾经根据中共中央的倡议,在党内外进行酝酿和讨论。12月,政协广西省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又把这个问题作为主要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出现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把广西全省改建为壮族自治区,这个被称为“合的方案”;另一个方案是把广西划为两部分,即保留广西省的建制,管辖当时广西省的东部,约占全省面积十分之三。另外,把西部壮族聚居地区约占全省面积十分之七的地方划出来建立壮族自治区。大家把这个称为“分的方案”。
是采取“合的方案”,还是采取“分的方案”呢?代表们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来北京参加讨论的。
周恩来亲自主持了会议。会议一开始,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发言提出了关于建立壮族自治区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围绕这些看法和意见,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3月25日,是会议结束的日子。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总结性发言。
周恩来脸露微笑,他的目光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这次座谈会开得很好,收获很大,各方面的意见都听到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少数人的意见有些出入,这是难免的,因为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意见总会有出入的。可是在基本问题上,即在壮族必须建立省一级的自治区的问题上,在合的方案比分的方案为好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就是很大的成功。”
接着,周恩来说:“我们主张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大家庭。在各民族相处中,第一,汉族一定要自觉,遇事应多责备自己,要严于责己,宽于待人。这样少数民族也就会跟着汉族的样子做,各个民族就会真正自愿地合起来。第二,要在民族大家庭中搞好团结,不能怕麻烦,一时怕麻烦,日后就会生出更多的麻烦来。”他指出,对待民族问题,要作历史的分析,并且要有阶级观点;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民族问题离不开阶级问题,但是民族问题又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周恩来精辟的论述和分析,使代表们点头称是。大家的疑虑消除了,思想统一起来。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首府设在南宁。
“要恢复满族应有的地位”
满族是56个少数民族之一。但是,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却没有满族代表的位置。周恩来发现问题后,提出“要恢复满族应有的地位”。
1957年3月,周恩来在政协召开的讨论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的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满族的问题。
周恩来指出:满族不过几十万人口,但是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正说明它是一个有本领的民族,是值得佩服的。但是到后来,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它抵挡不住外国的侵略,它腐化了,汉人再不能忍受它的压迫了,才起来打倒了清朝的统治。
许多著名满族人都是周恩来的朋友,如末代皇帝溥仪一家、作家老舍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等。周恩来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党对少数民族极大的关怀。程砚秋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进步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抗日战争时期,程砚秋拒绝给日本人演戏,遭到迫害。为躲避日军搜捕,他隐居北京西郊青龙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外辱的高尚民族精神。
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亲自登门拜访程砚秋。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程砚秋,从此他走上新中国的京剧舞台,为戏曲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1957年,反右运动疾风暴雨似的展开后,中共中央决定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吸收一批先进分子入党,以便于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周恩来认为程砚秋在戏曲界有较大影响,思想基础好,如果能帮助他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将会对一批知识分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周恩来的启发下,程砚秋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入党要求,而且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年11月,程砚秋所在机构党组织决定接受他的入党申请。周恩来和贺龙亲自做他的入党介绍人。这是周恩来30年来第一次做入党介绍人。
程砚秋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期望,成为少数民族艺术家中的榜样。
“一直很想去西藏看看”
邓颖超曾对藏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说:“总理时常提起你们这些人,他一直很想去西藏看看。”
“一直很想去西藏看看”是周恩来的遗愿。没有能够去西藏看一看,的确是周恩来生前的一件憾事。
1975年9月,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拉萨的每一个角落。西藏人民迎来了藏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的喜庆日子,中央决定派代表团前往拉萨参加庆祝活动。
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夕,晚上12点钟了,身体虚弱的周恩来还没有休息。他在病榻上对西藏工作作了最后一次指示,表达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他请代表团的同志们把电影《海霞》《养蜂促农》带去给西藏的同志看,并嘱咐不要说是他送的。他说: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西藏在这个问题上是注意了的,也是有成绩的,但不能满足。接着,他指出:“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政策要执行好,干部要培养好,人民要团结好,生产建设要发展好,物质生活要搞好,工作就能搞起来。”
周恩来虽然一直没有机会去西藏看一看,但是,他对西藏的关怀却深深印在藏族同胞的心中。对十世班禅的关怀与爱护,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对西藏的深情。
1951年春,当班禅才13岁的时候,就与周恩来结下了忘年交。
那一次,13岁的班禅大师率领其属下的办事机构堪布会议厅的40余名僧俗官员到达北京,和中央政府共商和平解放西藏的问题。周恩来等中央负责同志亲自到车站迎接。
当天晚上,周恩来为小班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围着橘黄色绸缎藏袍的小“活佛”一脸聪慧与灵秀,在共和国总理的面前,他显得有些腼腆和拘谨。周恩来给予了他最高的礼遇。班禅十分感动,向周恩来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达内心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班禅坐在周恩来身边,逐渐消除了紧张的情绪,他们开始亲切的交谈。周恩来仔细询问了西藏的情况、内部的团结和他们的生活状况。他还代表党中央表示了对班禅的热情欢迎并且全面阐述了中央对西藏的政策。
会谈结束后,大家起身步入宴会厅。周恩来在入口处停步,他右手微微弯曲,同时伸出左手,示意请班禅先行。班禅见状,忙双手合十,微微弯腰低头,十分恭敬地请周恩来先走。在相互谦让的情况下,周恩来改变了主意,他挽起班禅的右臂并肩走进大厅,这件事给年少的班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周恩来关怀下,十世班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叶介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