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到祖国怀抱。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多科学预言。
1979年,钱学森郑重提出“电子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事,人能叫电子计算机干什么事”的命题。他认为,电子计算机迟早能做“从数理逻辑上能够讲清楚的”事情。在命题、模型建立后,推理、证明和演算都可以让电子计算机去做。
1984年12月,钱学森在致上海工业大学老师的书信中提出要“走人工智能去搞思维科学的路”,指出“智能系统的建立及运用就如人开始有了语言文字”。智能机是“尖端技术影响国家的大事”,要“人机相结合”“逐步让机器多做一点”。
对于科学教育,钱学森认为数学和物理是最基础的。物理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数学是指导推理和演算的学问,知道了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加以推理演算,就可以得出其他的学问。
虽然“虚拟现实”成为“Virtual Reality”的规范译词,但在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为了坚持“中国味”,在与几位科学家的通信中,建议将其译作“灵境”。其间,还经历了从“人造景境”“人为景境”“临境”到“灵境”的反复斟酌。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也有很多创见。他强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校课程中,“不见文艺课的踪影”以及在艺术院校“没有科学技术课”的现象要改。钱学森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的人才需要“通晓一切知识的专”,教师授课不应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他强调,培养领导干部实际上是培养通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际情况的学问、现代科学技术概况、文学艺术、军事和体育等方面的学习。
钱学森晚年给自己定下“七不规范”,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央党校。为了开拓领导干部视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中央党校邀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报告,及时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钱学森在1977年至1989年间曾9次应邀到中央党校给学员作关于科技前沿、产业革命、科学决策的专题报告。通过录音整理材料可以看到,钱学森所作的报告次次“不重样”,每一次都补充了新的思考、丰富了新的内容。
钱学森特别惜才、护才、育才。他对“后学”所寄文稿提出详细修改意见,并力荐给相关编辑部;给年轻人介绍同道,“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学习”,还打气说“拿定主意,一心干下去,不出几年必定出效果”;在一次与青年讨论学术的通信中,针对新“选题”,他使出“激将法”,说“您干不干?这也实际上是我出题考您!开卷考”。
钱学森还特别重视资料和信息收集,他的剪报共达629袋24500多份之多,内容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这为他占领科学前沿、提出科学创见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解放日报》 吴才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