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民营经济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民营企业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也对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1.弘扬企业家精神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展现出的综合能力与突出特质的集合,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
企业家精神是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扬拼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进而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成为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企业家精神是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民营企业家专注主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注重企业长期发展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实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提升民营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优秀企业家所具有的诚信守法、责任担当、追求卓越、人文关怀等特质,促使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着力于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同时,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企业家精神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纽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广大企业家通过团结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携手并肩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任。
企业家精神是增强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民营企业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他们通过把握国际市场需求和规则,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连续6年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表现突出,如电动汽车、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出口增长显著。
2.为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法治环境。一是落实政策支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含含糊糊、拖拖拉拉,不能打折扣,必须统筹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二是优化法治环境。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是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
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持续宣传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政策立场,推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树立民营企业家正面典型,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完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把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纳入党和国家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教育部门可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优化课程设置,目标是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政府可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提供便利和支持。
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与担当精神。广大民营企业家应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在困难面前不“躺平”、不退缩,用好用足各项有利政策,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民营企业家应立足自身优势,聚焦核心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科技专项,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民营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立足,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一是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民营企业需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努力打造“百年老店”。二是提升企业家素质。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开拓国际视野,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引领企业的发展。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接班人的培养,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必须坚持诚信守法经营,树立正确价值观,注重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强行业协同与合作。支持和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3.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要做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应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政策支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的关系。政府支持主要是通过财政、产业、科技等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注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市场准入难等问题。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变化,才能起作用。政策支持是外部助力,外部助力起作用离不开企业的内生动力,关键还是要靠企业的自主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民营企业则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主要分布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竞争性领域。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应注重协同,寻求错位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帮衬,更好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任。
“亲”和“清”的关系。“亲”和“清”本质上是干事和干净的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清”就是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
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民营企业必须努力先发展起来站住脚,才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需要先富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先富起来以后要感恩时代,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全社会的责任,民营企业家要践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理念,通过产业带动、创造就业、公益事业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
(作者:张占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