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复杂的背景,为今后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坚持改革集成性与系统性、高度注重制度建设的内在取向一致性,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提出应“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应举措,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制度基础。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制度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过程。正是各项制度建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步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使我国在短期内摆脱了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状况,进入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实力迅速提升、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轨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力强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在持续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与引进外资体制机制建立为我国供给体系规模与效率持续快速提高奠定基础。从各项数据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就:经济规模在全球排名不断提升,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的战略地位,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例如,2013年开始,我国启动了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建立健全了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相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供给侧效率,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症结;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推进了一系列制度建设;2020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目标,我国建立健全了包括扩大内需、强化高科技自立自强等诸多内容的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我国的制度建设更加具备体系性,体制机制改革更加针对深层次问题与矛盾,正是在这一系列改革下,尽管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转型、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等诸多挑战,我国经济发展依然维持了较高速度,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制度变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尤其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对制度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复杂的背景,为今后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外部环境变乱交织,直接针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加剧,地缘政治变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转向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影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调整的阵痛正在释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不同主体的微观感受出现“温差”。从国际形势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趋向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局部区域形势紧张等新问题导致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呈现扩大趋势。
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加剧,对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形成挑战。目前,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各国为了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作为本国着力培育提升的对象,全球新兴产业竞争格局持续演变。我国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彼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加剧,必然会对我国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要应对这一挑战并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就需要我们加快科技创新速度以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群众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及相应制度建设予以响应。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进程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种新期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持续提高收入,不断提升发展成果共享水平,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本保证。较快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及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们满足人们新期待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局限于经济因素,还包括对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新要求。整体而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需要兼顾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这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因素。
要应对上述的一系列挑战,就必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从而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由于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制度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更加强调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的原则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提升顶层设计的水平以及提高制度设计与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不断促进各项制度的健全与优化,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保证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发展实践状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我们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确保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在保证改革方向基础上,积极推进各项制度创新。
必须坚持改革集成性与系统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措施,内容广泛,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14个重点领域,不仅每个方面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改革体系,需要系统的制度建设,而且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在宏观上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同时,考虑到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处于不断变化进程中,要求制度建设也要保持弹性,这进一步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集成性,依据系统原则构建有机、协同的制度体系。
必须高度注重制度建设的内在取向一致性。经济发展形势的动态性与复杂性要求各项体制机制需要不断调整与演化,而制度体系往往具有一定的惯性,加之制度制定部门的多元性、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等原因,造成实践中制度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容易出现内在取向不一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内在一致性。
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能够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国家各项事业有序进行。只有把改革和法治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始终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