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02 08:44 作者:陈从军 王兴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进一步部署。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催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业新业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相比,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人才以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专业的能力、过硬的素质等将生产各要素灵活组织、有效统筹。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千方百计抓好人才工作,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做优存量,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是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工程。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推动高校积极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使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与先进生产力发展同向同行。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学科专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自主培养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6G等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进一步推动人才供需平衡。要加快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国家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按照“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思路,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管理与评价,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高标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

做大增量,吸引集聚顶尖人才。人才关乎产业的创新力,关乎城市的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有一大批大家大师等顶尖人才。集聚顶尖人才,做大顶尖人才增量,首先要明确引才目标方向。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梳理紧缺人才清单,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其次要丰富引才举措。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为抓手,拓展引才渠道,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发挥“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作用,加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再次要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为引进的高层次团队、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及流动机制,促使人才资源高效配置,让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最大增量”。

激活变量,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国内外形势等环境变化,重点推进管理、评价、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为人才搭舞台、优生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瞄准最尖端、最前沿、最急需的问题,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向人才充分授权,赋予人才在科研任务中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健全科技成果利益分享和收益机制,发挥“三项改革”倍增放大效应,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方面转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从事基础研究、重大攻关任务、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人才评价体系,克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问题,进一步为“帽子热”降温。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健全特殊人才破格重用通道,强化人才表彰奖励,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为人才发展减负松绑,增强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全周期服务改革,减少人才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等,保障人才持久的科研时间投入,努力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