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系统破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五大难点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7 11:01 作者:蔡之兵

■基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长期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包括五个层面:要素层面的配置效率问题、企业层面的公平竞争问题、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层面的央地关系问题、政策层面的取向一致问题。从五大难题的具体内容看,本质认识不清、制度建设不足和治理能力不够是这五大难题的共同成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再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地位,也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系统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难点,全面理解和把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五大难点

基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长期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包括五个层面。

第一,要素层面的配置效率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中,要素配置效率既是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关键指标,也是决定经济体制效率的核心因素。从逐步明确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如何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正在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要素配置效率持续提高。然而,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当前要素配置模式、配置结构和配置效率仍然有巨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第二,企业层面的公平竞争问题。从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问题始终是贯穿改革始终的重要难题。虽然“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原则早已树立,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仍然很难实现公平竞争,针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政策和差异待遇在局部范围、局部地域、局部行业内仍然存在,这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问题。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区域竞争是激发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过于激烈的地方竞争也导致了大量的地方保护和限制公平竞争的现象,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明显的阻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就要求重新建构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约束地方无序竞争、重复竞争、限制竞争的行为,充分发挥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第四,政府层面的央地关系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是影响经济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央地关系作为重要的变量,直接影响和塑造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格局。长期以来,在坚持中央政府的主导和指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向地方政府下放发展权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被充分激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就。然而,在财权事权结构、政绩考核导向、产业政策模式上,央地关系仍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第五,政策层面的取向一致问题。宏观调控是有效应对市场经济内生缺陷从而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受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政策协同程度不够的影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巨大压力,宏观调控效果不及预期并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政策实施调控体系。

要从认识层面厘清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素层、企业层、区域层、政府层、政策层的难题都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面对和破解的典型难题。这些难题的表现和尺度并不完全一致,但从五大难题的具体内容看,本质认识不清、制度建设不足和治理能力不够是这五大难题的共同成因。

在认识层面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的认识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要素配置资源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改革,既不能在国外找到可以借鉴的典型案例,也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发展理论,这就极大增加了认清经济体制改革本质和找到经济体制改革有效路径的难度。例如,之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会不断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舆论争议中,根本成因就在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的认识程度不够,对如何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时代化、本土化和科学化的改造缺乏系统思路。

在制度层面上,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是确保高质量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然而,在高质量发展已经被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后,各个相关领域的配套制度、体制与机制却没有及时建立。

例如,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背景下,对引导地方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直接作用的法律依据、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指标的分成等机制却没有及时建立。又如,在央地关系的调整中,地方债务和财政赤字缺口迫切需要重新优化央地的财权事权体制并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而这一进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见,关键制度建设的滞后是制约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成因。

在能力层面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样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效果。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持续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这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治理能力、改革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之所以宏观政策取向难以保持一致,关键原因在于不同部门对宏观问题的发现速度不同、分析问题成因的精准程度不同、采取相应举措的政策力度不同,这显然会影响宏观调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因此,全方位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确保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处理好五大关系

面对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要厘清本质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根据不同难题的特征与成因,尽快采取更为有效、更加精准、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

针对要素配置效率问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功能特征与作用特点,通过政府的科学监管和有效引导,加快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素配置目标。

针对企业公平竞争问题,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地位,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前提。面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应从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政策待遇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一根本原则,明确划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对明显违背公平竞争的政府行为要采取强有力的处罚和威慑政策,从根本上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立足整体视角和系统思维,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根本目标,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地方行为尤其是参与区域合作行为的统筹协调。另一方面,要立足关联视角和分工思维,以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为目标,加快构建可行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引导地方之间形成立足比较优势、发挥整体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分工格局。

针对央地政府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财权与事权的关系。随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适应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体制机制也要加快建立。在所有的因素中,央地关系的调整是重中之重。具体而言,推动央地关系调整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和能力,差异化地方发展任务和考核目标,对央地的财权和事权关系进行深度调整,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能力与潜力相匹配、义务和任务相匹配,在充分发挥地方发展潜力的前提下,实现整个国家发展质量的提高。

针对政策取向一致性问题,要处理好“同”和“合”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并有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前提。在具体实践中,在目标上,要立足“同”,确保所有不同部门的宏观政策都瞄准相同的调控目标,避免不同宏观政策各自为政、相互打架;在过程中,要追求“合”,实现不同宏观政策在节奏上和力度上的深度协同和高度匹配,发挥“1+1>2”的宏观调控效果。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