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6 09:01 作者:白鑫 陆风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新征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一要培养造就更多科技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布局,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深化“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分类分级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多梯度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企业把握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优势,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市场需求、高校研发、企业生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重点扶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在人才引进、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准入门槛、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出精准有效的政策,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以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生成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数字时代,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随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加速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融合,产业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一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围绕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城市等重点应用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同、场景驱动、跨界融合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打造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高地。二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要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着眼传统产业发展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升的现状,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传统制造业中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三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增强内生动力。要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鼓励支持更多企业、高校等走出去,努力形成更多合作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只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就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