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科教大省,陕西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我们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等方面加力突破,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数实融合空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牵引,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快数字化发展,着力推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切实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要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力,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协同创新体系,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积极引进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三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探索,攻克关键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难题,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数控机床、煤化工、增材制造等重点产业,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陕西科技创新策源地,开辟陕西数实融合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动力,催化数实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可贸易性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函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强化数字技术引领,大力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围绕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打造关中、陕南、陕北梯度合理、错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差异化、集群式产业创新平台,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城深度融合,抢占数实融合发展制高点,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以发展未来产业为方向,加快优化数实融合的发展环境。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由于未来产业尚处于孕育萌发或产业化初期的“幼小”阶段,在前沿技术不断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可能会面临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技术路线复杂多变、应用场景需要丰富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为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技术创新奠定基石,鼓励企业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循环促进机制,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打造光子、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矩阵,支持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以先行先试的方式丰富完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建未来产业生态。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营造数实融合的创新生态。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