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左右逢源”聚人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04-15 10:10 作者:吕小瑞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滁州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最前沿,必须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个最大机遇、最大红利,将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变成人才集聚优势,着力构建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留住人才的政策体系,打造长三角人才集聚小高地。

构建产才融合机制,促进产才双向奔赴。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具有耦合效应,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协同关系。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推进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滁州将人才发展作为“十四五”产业规划重要内容,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推动形成“围绕产业抓人才,抓好人才促产业”的局面。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策略。产才融合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人才资源的协同整合。滁州围绕光伏、半导体、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外引”与“内培”并举,搭建产业人才发展平台。围绕产业链招引领军人才,瞄准行业领军人才精准揽才,以人才引领创新。围绕产业链招引紧缺人才,完善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靶向引进各类人才。围绕产业链培育技能人才,深化校企“订单”培养,在滁高校开设“光伏班”“苏滁班”等“冠名班”“定制班”,培训技能人才。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人才引用高地。科创平台是人才的“吸铁石”、企业的“孵化器”。通过建设一流高教平台、一流科创平台、一流企业平台,打造一批人才集聚度高、吸引力强、作用发挥充分的人才平台载体。做优校地合作平台。通过“校地合作”引来人才活水,与吉林大学、南工大等33家高校成为“人才强市合伙人”,共建“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对接近百名高校“产业教授”和企业“科技副总”开展“校企双聘”,聚焦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协同攻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孵化落地。做强科创承载平台。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是集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滁州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荐申报产业化基地27家,获批国家、省级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孵化平台52家。2023年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海智专家站10家,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76家,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300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与人才支撑。

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才“近悦远来”。发展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集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才环境,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切实增强人才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树立人才意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打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专窗,开发数字人才服务平台,制发“亭城英才卡”,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一窗通办、一卡通享、一网通兑”,创新“四即四享”改革,人才政策兑现周期由一年一次缩短至3—7天,为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引才惠企政策,出台以支持用人主体引才育才、支持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等为导向的人才政策,为企业松绑赋能、降低引才育才成本。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一方面,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以城市体检为手段,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让滁州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滁设立分校,与上海、南京等医院联合成立分院3家、医联体41家,让各类人才在家门口享受到长三角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