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千沟万壑变良田

——陕西以淤地坝建设助推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2 09:33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淤地坝。资料图片

延安市宝塔区顾屯小流域。资料图片

延安市延川县的淤地坝。资料图片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

  夏末,行走在沟壑纵横、绿意盎然的陕北黄土高原,只见一座座淤地坝默然横亘、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如诗如画,记忆中那个黄土裸露、贫瘠苍凉的黄土高原,早已旧貌换新颜。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特别是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因素影响,陕北延安、榆林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还能美化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

  经过长期努力,如今,陕北地区一跃成为陕西省建成淤地坝数量最多的区域。日前,光明日报社联合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组成淤地坝专题调研组,赴榆林、延安两地,对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1.化害为利黄河水越来越清澈

  日前,调研组一行来到陕北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只见这里绿浪翻腾、一片葱茏。

  “这里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经过多年科学治理,现在向黄河输送泥沙量大大减少,还成了我们绥德山清水秀的‘后花园’。”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原总工程师徐乃民说。

  陕北绥德素有“西北旱码头”之称,辛店沟位于无定河中游左岸,也曾经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

  “我1953年来到陕北,那时这里风沙滚滚,草木稀薄,人烟稀少,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很重。”今年已是91岁高龄的徐乃民感触良多。

  徐乃民介绍,为了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无定河左岸选取了韭园沟、裴家峁沟、桥沟、辛店沟、王茂沟5条小流域进行试点,并摸索出多个治理模式。淤地坝建设就是当时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保措施,不仅封堵了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还能层层拦蓄,有效防止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通过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先后筑成了陕北第一座大型淤地坝,开辟出陕北第一片山地果园、陕北第一块水平梯田、全国第一个未治理流域的大型坡面径流场,进行了60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并总结出“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套“三道防线”理论。

  西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水土保持专家李占斌表示,目前,“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100多条小流域治理中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监测点观测显示,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

  在陕西省水利厅,一谈到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情况,厅长郑维国就提高了嗓门。他介绍,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地区,蒸发量较大,降水稀少,且多以暴雨洪水形式出现,洪水径流泥沙含量极高。而以小流域为单元,自上而下、大中小结合、梯级建设的淤地坝系,能通过层层拦蓄,削峰、滞洪、上拦下保,防止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如多年前,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丹头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降雨,幸好当地有各类淤地坝70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沟道坝系,保障流域内未发生水患和黄河下游安澜,且淤地坝都完好无损。

  另一方面,淤地坝通过滞洪缓洪,蓄浑排清,不仅减轻了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压力,还使一部分洪水下渗转为地下水,使水沙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化害为利。

  这些年,黄河水越来越清澈,淤地坝功不可没。

  榆林市横山区群众高兴地对调研组说,坝里的蓄水太珍贵了,是天旱时灌溉和满足人畜饮水的“救命水”。陕西现有1700多座淤地坝蓄水,其中有700多座为长期蓄水,近1000座为季节性蓄水。淤地坝内适当蓄水可满足灌溉和人畜饮水需要,既增加了水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又缓解了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有效提高了干旱少雨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过去,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其中沟道产沙占全部产沙的60%左右。而如今,黄河中游的输沙量已经达到1000多年前人类活动干扰破坏较弱时期的水平。”水利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郜国民告诉调研组。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宇涛介绍,陕西省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淤地坝、拦沙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对保障下游安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陕西省目前共建成淤地坝3.5万多座,已累计形成总库容67.62亿立方米,累计拦泥58亿吨,可淤地130万亩,已淤成高标准坝地90万亩。

2.淤泥造地小流域越来越肥沃

  “老话说得好,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水土保持工作队副队长刘涛指着远处绿意葱茏的“南沟2#淤地坝”说,这座坝建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泥沙淤积,未来,这片淤地坝会渐渐变成平地,创造近50亩的肥沃土地。

  安塞区南沟村,是陕北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这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安塞区就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来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把淤地坝布设在沟道中,实现拦沙缓洪、固沟防冲、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

  “淤泥造地,淤积下来的泥土非常肥沃,特别适合耕种。”刘涛介绍,淤地坝淤成的坝地主要由山坡表土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淤积而成,使原来破烂不堪的荒沟变成了平整宽阔的优质基本农田,与坡耕地和梯田相比水分充足,土地肥沃,抗旱能力强,增产作用十分明显,且位于沟道内的淤地更易于耕作和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说法。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高工王答相介绍,据测算,陕西省坝地每公顷产量是坡地的近10倍,梯田的2至3倍。特别是在大旱年份,坝地抗灾保收效果尤为显著。

  “淤地坝的建设减轻沟道侵蚀、抬高了侵蚀基准面,使荒沟烂坬变成一个个‘小平原’,部分淤地坝少量蓄水使小流域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刘涛说。

  今年以来,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果树和小米都没有受到旱情太大影响,除了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农田灌溉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功不可没。

  “我们在山坡修梯田,在沟里建淤地坝,在荒坡陡坬搞绿化。”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每年夏天,高西沟的温度都会比周边地区低2至3摄氏度,每次降雨量也会多2至3毫米,自然就有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南沟村的矮化密植苹果园,红彤彤的嘎啦苹果挂满枝头,微风吹过,果香四溢。“苹果树灌溉用的就是咱们淤地坝的水。”南沟村原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安塞区现有蓄水淤地坝103座,以“南沟2#淤地坝”为例,蓄水较多时能超过2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南沟村果园灌溉和村民日常农业生产用水。

  “淤地坝里的水养活着苹果树,汛期时,我们通过排水系统把水引到坝里,还在山顶上建成7座水塔,天气干旱时,用水泵抽水上山,水流顺着果园里的滴水灌溉设施,通过管网流到每棵苹果树下。”刘涛说。

  按照“沟道打坝、梁峁整地、山坡绿化”的治理思路,南沟村新建基本农田1390亩、淤地坝4座,营造水保林8082亩;新建塞北牧场和苹果园1060亩,种植黑枸杞100亩、樱桃园60亩,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垂钓园、生态小木屋酒店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短短七八年时间,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张光红说。

3.涵养生态旅游业越来越兴旺

  “现在的黄土高原早就不是我们印象中贫瘠荒凉的样子了,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8月18日,浙江游客刘方成来到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后如是感叹。

  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群山苍翠;湿地公园里,水草丰美,水鸟嬉游,荡漾的碧波上,游人竞舟;人居核心处,生活、旅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的陕北南泥湾与江南小镇别无二致。

  “我们通过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控污染等举措,打造出陕北地区第一个湿地公园。”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岗介绍,目前区域内的主体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7%,共有鸟类132种,去年引入的20只朱鹮今年也顺利孵化出5只幼鸟。除了朱鹮,湿地公园里的白鹭、苍鹭等水鸟数量明显变多,东方白鹳、黑鹳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时常停留觅食,这是动物对南泥湾环境的“肯定”。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一代代人把南泥湾从“荒山臭水黑泥潭”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如今,这片土地依然在见证奇迹。“南泥湾利用黄土高原的独特自然风光、红色文化、乡土特色以及淤地坝形成的山水林田湖的特殊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刘岗说,2023年,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要想富,先修路。”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总工程师党维勤说,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因沟壑纵横导致交通不便,制约着当地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而淤地坝的建成,让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以坝代桥、以坝代路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调查统计,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6000余座乡村公路桥。榆林市靖边县高家沟村路坝结合就有5处,换算成修桥费用,能节约100多万元。

  谈起淤地坝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贡献,延安市市长严汉平说,淤地坝拦截侵蚀泥沙,进而深埋和封存大量的土壤有机碳,减少了有机碳在侵蚀搬运过程中的矿化分解,起到了减排作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体现。

  “修建淤地坝可使荒沟变为高产、稳产、便于耕作的良田,不仅能够持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还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严汉平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来到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村高西沟村学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经验,这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锦武是高西沟村村民,在村里经营着农家乐,因为生态好,也吃上了“旅游饭”。8月12日,调研组见到高锦武时,他刚刚完成一个暑假研学团队的用餐接待。“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业务也从餐饮服务拓展到民宿接待。”高锦武笑着说,村里的生态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

4.经验与建议

  陕西淤地坝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80年代总结推广的水坠法筑坝技术、90年代的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和21世纪初示范推广坝系相对稳定建设经验,都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资借鉴:

  国家政策支持是淤地坝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淤地坝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2021年6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这赋予了淤地坝建设新的任务和使命。“十四五”期间,陕西淤地坝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淤地坝建设的内生动力。淤地坝建设改变农业基本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使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大大激发了群众建坝的积极性。农民形象地把淤地坝称为“粮囤子”“钱袋子”,陕北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淤地坝建设的先进典型,如榆林市靖边县土桥梁流域的广大群众,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先后自筹资金140多万元,人均476元,移动土方157.05万立方米。截至2023年底,全流域共建淤地坝25座,总库容2816.75万立方米,拦泥库容2089.98万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域55.6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6.1%,已淤地3275亩,人均坝地1.13亩。

  持续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支撑。陕西省内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单位和高校,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淤地坝的试验研究,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淤地坝建设科学技术体系。从单坝的建设理论到完整的坝系相对稳定建设理论,从坝体的一大件到坝体和放水建筑物或溢洪道二大件再到三大件,从人工夯实筑坝、石碾碾压技术到推土机推土碾压为主的技术,再到目前的装载机、挖掘机以及压实机组合技术,从碾压技术到定向爆破施工技术再到水力充填筑坝技术,从新坝的建设到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再到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淤地坝建设研发体系。

  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是淤地坝建设的重要保障。经过几十年不断试验、示范、探索、总结,陕西淤地坝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从项目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特别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的出台和运行,为淤地坝建设和安全运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陕西省淤地坝建设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但在淤地坝新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中仍需要处理好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调研组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一是将淤地坝纳入生态治理项目范畴,统一规划和管理,简化或取消办理占用耕地和林草地审批手续。二是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编制淤地坝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有序适度开展淤地坝建设,发挥淤地坝拦沙保土、淤泥造地、以坝代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和助力乡村振兴等功能。三是加强标准及科技投入,提升建设品质,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在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核心区的榆林和延安两市,探索建立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国家公园,以保护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特征,开展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的荒漠化防治试验区、治沙试验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沟道坝系试验区、固沟保塬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实现耕地、林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有效整合、良性互补,发挥出最大效益。

  (调研组成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高岭,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李鹏,记者张哲浩、李洁)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