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资源开发工作是党员远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宣传方针政策、引导党员群众、拓展教育形式、传播致富技能、交流工作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乾县县委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依托远教平台,充分发挥党员教育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针对基层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选题视野单一”“表现形式僵化”“创新缺乏保障”“精品意识不强”等问题,以红色资源开发为抓手,聚焦提高党员教育课件资源品质,着力实施远教课件资源开发精品工程,拓展丰富新时代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制度机制和形式内容,下大气力发掘本地远教课件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摄制出一批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反响积极的精品电教片。全县远教资源开发在实践中不断砥砺,在创新中稳步提升,制片工作连年赢得佳绩。2022年4月,乾县县委远教中心联合咸阳市委远教中心摄制的纪录片《新中国外交家王炳南》,参加中组部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获得纪录片类二等奖。
作为县级党员远教中心,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富余,队伍业务素质和硬件设备尚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何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绩?乾县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的经验有哪些?能够带给广大基层远教工作者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成立专题调研组,联合乾县县委组织部开展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乾县县委党员远教中心共计摄制采写各类组织党建工作新闻1000多条,拍摄制作党员教育专题片、微视频、快闪等60多部,发布党建工作宣传短视频180多条。在总结工作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对外推介乾县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陕西省和咸阳市党员教育类专题片观摩评比优胜奖项,课件资源开发工作稳居全市前列。
总结回顾乾县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和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摸索起步阶段:2004年—2015年
这一阶段,县委远教中心资源开发工作刚刚起步,设备、人员和工作机制,处于逐年完善过程中。课件资源开发主要以全县组织党建日常工作和重点任务为对象,集中力量配合组织党建各项重大活动、重大部署开展宣传报道,为基层党建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这一时期,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制片编辑过程中,对县电视台的技术力量和视频资料非常依赖。拍摄出以《石牛山下好支书》为代表的多部先进人物事迹专题节目。
(二)逐年提升阶段:2016年—2018年
这一阶段,伴随着光纤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全省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整体改版升级,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远教网络平台对课件资源需求更加丰富,制片质量逐年提升,选题视野逐步开阔,编导形式渐趋灵活,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对交流汇报、人物专题、微视频、微党课等各类体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课件选题丰富多样,引入专业团队,拓展工作机制,专题片结构布局更为灵活,内容打磨更为细腻,课件资源品质明显提升。这一时期,摄制出了微视频《大村小官》等一批在全省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优秀课件。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9年—2022年
这一阶段,手机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兴起,党员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在继续遵循远教平台传统传播模式的同时,县委远教中心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实施“远教节目上手机”活动,在全市首家开通了《乾县先锋》官方抖音平台,借助官方抖音和微信公众号,紧密围绕党的方针政策、上级重大部署、全县组织和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和建党一百周年纪念等重要活动,探索党建类短视频的摄制方法和经验,实现资源开发与网络宣传的立体互动与有机融合,远教资源开发工作迈入了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的崭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阳峪岭阻击战》《新中国外交家王炳南》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不同阶段远教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坐井观天”资源开发视野狭窄。仅仅把资源开发作为本辖区、本单位重点工作的宣传工具来看待,制约和限制了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对工作汇报、人物专题、微电影、短视频等题材的选用,缺乏立足实际,全面系统的把握;缺少深入扎实的梳理整合,造成了顾此失彼,倚轻倚重;曾在一年内,县委远教中心摄制完成了6部工作汇报片,单纯追求了数量上的增长,放松了对制片质量的要求,多数专题片结构比较呆板,解说过于生硬,画面剪辑不够自然,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对党员思想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比较有限。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对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学用示范典型、农村新型实用技术等题材的开发,关注的范围不够宽广。
(二)“粗枝大叶”缺乏树立精品意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耐性和本领,没有在拍摄过程中练好过硬的“绣花功夫”。对制片工作要求相对笼统,没有提出精准具体的方案;对于专题片文字脚本,缺乏全面统筹思考,未提出详细到一句话、一个字、一处标点的精准要求;没有提前开展实景勘察,有效调度场地布局,器材设备搭配不够灵活;导致资源开发相关环节随意性大,制片关键细节处理得不够精细。
(三)“墨守成规”形式内容创新不够。在制片思路上,缺乏大胆创新,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在选题选材方面,迈不开创新步伐,形成了思维定势。对一些素材的运用处理,破题不够深入,切入角度不新,叙事情节平缓,对比效果不佳;在结构设计上,不能把顺序与倒叙,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现场同期声与旁白解说,画面留白与音乐铺陈等有机结合;在内容表现上,没有紧抓主题重点,叙事不够集中,容易出现多中心、多主题,造成主题不够突出,内容过于庞杂,线索交织混乱,感染力不强。
(四)“参差不齐”队伍素质提升不足。由于基层远教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临时借调、单位抽调的拼凑组合状态,很难建立起一支专业对口、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相对固定的队伍。加之,基层远教资源开发人员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高层次、系统性、基础性的专门辅导。在引入第三方制作团队的同时,也产生了过于依赖专业团队,自身队伍能力锻炼不足的现象,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五)“临渴掘井”工作保障机制不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级远教中心在课件资源开发工作部署、资金划拨、人力配备方面,都相对缺乏重视和保障。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大多属于临时拨付,缺乏远教专项资金的制度保障。因此,造成了资源开发工作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够,推进措施乏力的局面。在省、市、县三级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力量整合方面,存在着聚合度不高、力量分散,优势利用不充分,纵向参与联合开发融入不够,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
三、措施方法
乾县县委党员远教中心,着眼深化党员教育成效,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主线,以提升课件资源品质为目标,以丰富拓展资源开发渠道为推动,以健全完善资源开发机制为保障,围绕挖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着力实施课件资源开发精品工程。采写摄制了一批思想性强、主题突出、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精品课件,构建起远教课件资源开发工作的崭新格局,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实践经验:
(一)注重挖掘、强化统筹,甘做“寻宝人”
各类红色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相对分散;在时间上连接断断续续;容易受到历史、政治、地域、民族、自然,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有的红色资源常年沉寂在党史档案部门的资料柜里;有的流失潜藏在街头巷尾,寻常人家的茶余饭后;有的只闪现于老革命、老红军、老八路们断断续续、一闪即逝的历史记忆中。为了切实抢救、整合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县委远教中心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联合党史和档案部门开展全面整合。牵头联合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档案局、军人事务局、老干部局等部门,组织抽调专人,利用三年多时间,对全县建党以来近百年的党史、组织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各类资料,进行全面查阅整理,摸清了全县党组织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脉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乾县大地上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基本信息,为红色资源有效开发,提供了有据可考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组织专家学者座谈开展重点整合。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围绕全县红色资源开展集中座谈,对重点历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先进模范典型等进行重点讨论研究,罗列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明细清单;全面深入了解有关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史实,公正科学评价相关历史人物的作用,确保红色资源开发导向鲜明、重点突出、科学公正,不跑“偏路”、不冒“虚火”。三是寻访老党员老战士开展专项整合。县委远教中心高度重视老党员、老战士的走访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历史资料缺失,档案记录空白的史实发掘过程中,坚持实地开展调查走访,坚持采访有关亲历者和参与人,坚持把文献记录与人物口述相比对、相印证,以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最大限度还原红色历史真实面貌,让党员干部在可信可考的历史细节中,深入接受教育,感受心灵启迪。
(二)靶向施策、精益求精,巧做“打磨匠”
百年红色教育资源浩如烟海,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党员远程教育如何更加真实、精准、生动的还原好、提炼好、展现好经典革命故事和精彩情节细节,用以激励党员干部铭记光辉历程、奋进崭新时代,成为乾县远教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一是“以小见大”,精心确定选题。红色党史资源内容丰富,主题立意多样,可以编辑加工,用于拍摄制片的好题材、好故事枚不胜举。尤其是在一些反映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先进人物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的主旋律题材的处理上,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不好把握”“难以驾驭”“囫囵吞枣”等现象。对此,乾县远教干部在发掘红色资源过程中,十分重视历史小细节、人物小故事的挖掘,力图从小故事当中展示出大道理,从小细节里面折射出大情怀。例如,在《新中国外交家王炳南》的采制过程中,对于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这些人们耳熟能详,普遍知晓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没有过多的进行赘述。更没有把王炳南在其中所做出的个人努力进行突出记叙,而是把多年以后,王炳南的回忆语句信手拈来,看似随意一笔,实则是大音希声、画龙点睛,仅仅只是一句话,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感人效果。
二是“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情节。一部专题片水准的高低和观感的优劣,题材好坏得三分,情节构思占七成。在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实施精品工程的实践中,乾县远教干部坚持“三不”:即构思不成熟不拍,情节不真实不拍;构思不巧妙不拍,情节不感人不拍;构思不新颖不拍,情节不细致不拍”。始终重视从“小切口”入手,善于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喻理浅显,直击人心。制片当中,运用最简单的手法,搜集最平实的素材,贴近最普通的视角,用更多的笔墨和镜头,来讲述小故事,体现大主题;展示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例如,在《阳峪岭阻击战》的开篇,编导没有直接提到阳峪岭阻击战,而是引入老军人和小孙女前往烈士陵园路上的一段对话,一老一少、一问一答,对比鲜明、富有深意,既造成了心理悬念,又暗中烘托主题思想,起到了情景交融、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
三是“千锤百炼”,精细打磨文字。一部精彩的专题片,脚本是“骨”,画面是“肉”,骨肉相依,意味无穷。开发红色资源,打造精品工程,离不开精美简洁,富有寓意的文字脚本。美的画面搭配美的文字,才会让整部专题片达到图文并茂、交相辉映的立体艺术效果。例如,在《新中国外交官王炳南》《永远跟党走》等专题片和微视频文字脚本的撰写过程中,远教干部拿出了“铁杵磨针”“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功夫。每部专题脚本从起草到定稿,都花费了三个月到半年以上时间,经历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前后修改最多的,达到了26次。很多脚本的文字篇幅,从最初的五六千字,精炼压缩到定稿时的一两千字。伴随着脚本文字的精心提炼,篇幅结构的不断优化,融入专题片当中更多的,则是字字千钧、直抵人心的情感重量和信仰力量。
(三)拓展思路、多措并举,善做“创新者”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工程,必须汇集各方优势,不断实现机制创新和理念创新,以创新来激励带动红色资源开发的新活力。
一是“强化机制”,建立资源开发保障新模式。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党员远教工作“五项机制”要求,坚持每年度把党员远教资源开发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为推进远教精品打造,县财政、县管党费还专门对被列为中、省、市观摩评比的重点题材,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确保远教红色资源开发资金既有保障、又有侧重。连续三年来,远教红色资源开发资金拨付总额超过了30万元。
二是“借力助跑”,实现上下联合摄制新飞跃。在挖掘红色资源的实践中,乾县远教中心紧密联合省、市远教部门,积极主动开展沟通协调,借助上级的选题优势、编导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实施红色资源重点专题片市、县联合制片开发机制。市委远教中心指派业务干部,提前介入,脚本审定,现场参与,实地指导,后期监审,“面对面”“手把手”推进县区制片水平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横向互补”,发挥专业团队创意新优势。近年来,专业团队在远教资源开发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乾县远教中心与时俱进,实施“脚本共同撰写,摄制全程跟进,现场实地商讨、后期联合编审”的工作新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专业团队的创意创新优势。着力改变“以我为主”的传统制片观念,把红色资源开发的“管”与“放”有机结合,在选题立意上做到“管”,在表现形式上做到“放”;在历史真实上做到“管”,在构思创意上做到“放”;最大限度“预留”出专业团队创作创新的“艺术空间”,让远教制片新理念、新思维相互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让过去面目呆板、形式僵化、内容单一的党员远教专题片,变得更加“通人情”“接地气”,展示出红色资源开发在新时代远教工作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中共乾县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