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通书·过》记载:“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语也。”讲的是春秋时期的蔡桓公身患疾病,神医扁鹊苦口婆心地劝说蔡桓公,小病不及时治疗恐成顽疾。蔡桓公固执己见,最终落得“令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的下场,这就是“讳疾忌医”的成语由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发现小错误、小毛病倘若不能及时纠治,等到问题深入骨髓时才着急,这时神医也只能“望而还走”。由此联想到当前全省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同样不能“讳疾忌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最让人痛心的是在现实工作中有不少“讳疾忌医”的领导干部。他们明知单位有“疾病”,但并不希望有人给自身“诊断病灶”;听到上级来检查,也是躲躲闪闪,害怕检查出个“毛病”;就算机关检查出的问题也不愿意直面对待,认为是在找茬。不能对自身的“疾病”正确对待,也就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隐患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等到问题严重了想解决,却感到“为时晚矣”!
同时,也有的机关干部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到基层检查,没有把给基层“治病”当成是“第一职责”,存在“装装样子”“走走过场”等现象,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应付了事”“完成任务”;更有甚者片面认为问题我已经指出了,改不改那是基层的事,宁当“和事佬”也不愿去当“啄木鸟”。如此长期下去,导致上级不能够掌握真实情况,做具体决策也容易偏离正确轨道;基层也是各类作风问题层出不穷,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对问题不能正视,发现问题不敢根治,这是抓作风的大忌。放纵作风问题无异于讳疾忌医。要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不能文过饰非、贻误时机。许多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
无论是基层一线干部还是机关干部,都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正确的认识,上下同心、勠力齐心,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只有做到抓早抓小、防患未然,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功效,确保干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单位:榆林市榆阳区煤炭计量稽查大队)